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 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 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 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Gustave Le Bon)


    烏合之眾,談的是群眾心理.受制於時代背景,1895年出現的這本書有不少的偏見與不同於今日的價值觀,但除去這些,作者Gustave Le Bon對於群眾心理,群眾現象的觀察與預言的大部分都成了今日世界中的常態,以今日觀之雖然並沒有太特別的見地,但考量時空,我以為這本書所顯現的人間真相,不僅是單純的群眾心理,社會現象,甚至文中所描寫的一些觀測斷言,如議會普選制先天存在的弱點可能引發的治理問題,或是過度法制形成強大國家政府損及個人自由等等,都已是現代國家的問題之一,且占據重要地位,Le Bon雖沒有實際論及民主政體與政治上涉及的問題,但他觀察群眾所得來的結論實在令人拍案,書中所說的並不是只在法國大革命中短暫現象,是在今日每一次政治運動,普選,乃至群眾運動,街頭運動等等都一再重複發生,且都能很清楚的從這本書所描寫的現象中找出對應的一面,因此,這雖是一本老書,卻有先見,特別是書中隱含著對群體共同體想像的可能,以19世紀的人來說,個人認為比一些名氣更大的人物更有前瞻性.


    邊打字邊看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主題是關於毛澤東投票選自己當主席,會議的場所中,參與者魚貫投票,列隊前進,邊走邊拿著紅小本搖動高喊xxx萬歲,畫面看來可笑,但千萬別亂笑,因為可能笑到自己.搖著紅小本的換成聽男高音演唱的觀眾,上面的人換成花錢放煙火的縣長,大家都很爽,幾年之後,這個縣連縣府員工的薪水都發不出;把搖著小本的換成搖旗喊凍蒜的,上面的換上梳著油頭的候選人,當選了大家都很爽,幾年之後,當選人或流亡或入獄了.這些一再重複的案例,顯示愚昧群眾的出現不一定只在專制政府,也不一定群眾就是無知無識的平民百姓,更不一定這些群眾都只能是在政治大運動的環境中,亦即,即使現代性強,民主性高,經濟發展先進的環境,甚至參與者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如法國大革命或以上的投票場合的群眾現象還是一樣發生無誤.這本書就是在寫為什麼會有這種群眾現象,那些群眾有甚麼特徵,群眾的領導人有什麼特別的能力,引起這些群眾行為的環境又有什麼現象與條件,而這些群眾的心理與行為與尋常時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中的群體,採用了異質群體的觀,一群人無論他們屬於什麽民族,職業或性別,不管是什麽事情讓他們聚在了一起,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並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它非常不同於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雖然是暫時的,然而它確實表現出了一些非常明確的特點,這些聚集成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因為沒有更好的說法,姑且把它稱為一個組織化的群體,換個更為有效的說法,一個心理群體,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律的支配.自覺的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就要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但這不一定總是需要一些個人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個人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



   即無意識現象不但在有機體的生活中,而且在理性活動中,都發揮著一種壓倒性的作用,與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因素相比,有意識因素只發輝很小的作用,作者Le Bon認為無意識構成了種族的先天稟性,尤其在這個方面,屬於該種族的個人之間是十分相似的,使他們彼此之間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他們性格中那些有意識的教育結果,但更多的是因為獨特的遺傳條件,人們在智力上差異最大,但他們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屬於情感領域的每一種事情上包括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等,最傑出的人其實不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從理性上說,一個數學家和鞋匠之間可能有天壤之別,但是從情感性格的角度看,他們可能差別甚微或根本沒有差別.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群體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質,這一事實解釋了它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是由傑出人士組成的議會做出的,但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並不會比一群蠢人所采納的決定更高明,實際上他們通常只能用每個普通個人與生俱有的平庸才智,處理手頭的工作,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為什麼會有這種無法想像的群體現像呢?首先,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於主動展現本能的欲望,但在獨處時,他必須對這些欲望加以限制,這是因為群體是個無名氏,個人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第二個原因是感染的現象,感染可以把它看做一種催眠方法,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這是一種與他的天性極為對立的傾向,如果不是成為群體的一員,他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而決定著群體特點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個人所表現出的特點截然相反,指的是成為群體中的個人會出現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它正是上面所說的相互感染所造成的結果.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的過程,個人可以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他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會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最為細致的觀察似乎已經證實,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的個人,不久就會發現在群體發揮催眠影響的作用下,或是由於一些個人無從知道的原因,進入一種特殊狀態,它類似於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師的操縱下進入的迷幻狀態,被催眠者的大腦活動被麻痹了,它變成了自己脊椎神經中受催眠師隨意支配的一切無意識活動的奴隸,有意識的人格消失得無影無蹤,意誌和辨別力也不複存在,一切感情和思想都受著催眠師的左右.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再受自己意誌支配的玩偶.群體中的個人不但在行動上和他本人有著本質的差別,甚至在完全失去獨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實人變成罪犯,把懦夫變成豪傑.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著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麽性質.群體的這種易變性使它們難以統治,當公共權力落到它們手里時尤其如此,一旦日常生活中各種必要的事情不再對生活構成看不見的約束,此外,群體雖然有著各種狂亂的願望,它們卻不能持久,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於是,群體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 群體情緒的簡單和誇張所造成的結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一下子便會陷入極端,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駁的證據,心生厭惡或有反對意見,如果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麽力量,若是群體中的個人,卻能立刻變得勃然大怒.不幸的是,群體的這種誇張傾向,常常作用於一些惡劣的感情,它們是原始人的本能隔代遺傳的殘留,孤立而負責的個人因為擔心受罰,不得不對它們有所約束,因此群體很容易幹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


  於是專橫和偏執是一切群體的共同性,強度各有不同而已,支配著人們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種族觀念,會一再表現出來,十分明顯的證據,也許會被有教養的人所接受,但是信徒很快就會被他的無意識的自我重新帶回他原來的觀點,人們將看到,過不了多久他便會故態複萌,用同樣的語言重新提出他過去的證明,實際上他仍處在以往觀念的影響之下,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種情感,只有這種觀念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最隱秘的動機,群體中的情況也不會例外.
 
   


  Le Bon證明群體是不受推理影響的,它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因此,那些知道如何影響它們的演說家,總是借助於它們的感情而不是它們的理性,邏輯定律對群體不起作用,讓群體相信什麽,首先得搞清楚讓它們興奮的感情,並且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然後以很低級的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變它們的看法,這樣才能夠引起某種說法的感情,這種根據講話的效果不斷改變措辭的必要性,使一切有效性完全不可能事先進行準備和研究.可以說世界雖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如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在驅動的.對群體而言,有時不過是個小人物或偏風點火的人就能創造出這種結果,只要他能讓群體形成意見並取得一致的核心,他就為他們組成派別鋪平了道路,一群人就像溫順的羊群,沒了頭羊就會不知所措.哪怕是一個有力的斷言,不理會任何推理和證據,只要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中,他就成功了,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更別說那些有聲望的人,他們讓周圍的人接受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對他的服從,就像吃人毫不費力的動物服從馴獸師一般,偉大的群眾領袖,如佛祖,耶穌,穆罕默德,聖女貞德和拿破侖,都享有這種極高的聲望,他們所取得的地位也同這種名望特別有關.


   Len Bon最大的限制就是對於種族看法與女性能力看法上存在偏見,不知道是不是時代限制,但撇開這些,一般人應該可以從書中看到本地每天都在上演的現象,與各色的表演人物背後的那些群眾心理,也許就會豁然開朗,醒醒吧!以上.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個哲學家眼中的競技世界(Finite and Infinite Game: A Vision of  Life  as Play and Possibility,James Carse )


   這書來源同前本,一本反向找來的.簡單的101篇短文,最短的是篇一行文,輕薄短小,不過值得慢慢閱讀.


   說是慢讀,因為某些部分寫的語意不清,或說是寫得誨澀,必須多繞幾個圈想一下前後的連結,才能有點領會,可以說這是一種風格,或說是作者James Carse故意如此,放在哲學類的不多半是這樣,不弄點雲山霧罩不足顯示它的神祕高大感.不過對於哲學,態度是這樣的,如果不喜歡一個所謂被稱為的觀點價值,就不用浪費時間去閱讀這個觀點形成的結構內容,因為不會輕易被說服或是調動立場,那麼又何須多走一遭,且也不會損失什麼,因為它就是某一個人的價值觀點,也許關於美,關於道德,關於看法,如果個人認為它不是你的喜愛觀點,那就完全可以忽略,管它尼采康德維根斯坦都不重要,通常無涉於物理或科學的絕對性,也就不用產生如定理般的遵從或定然感,在這種情感前提下,個人覺得這本書還是有某些部分有深刻的論述,縱然不是全部,也有可觀.


  人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老掉牙的追因訴果不是平凡路人最關心的,套用本書的價值觀點,通往邪惡的路就是這種偉大的善意,是以也不必往邪惡的路上行走,Carse把遊戲,應該說把生命分成有限與無限的兩塊.有限遊戲有明確界定的開始和結束,規則,目標,勝利者與獎品,一旦遊戲產生贏家勝出者,這個遊戲就結束了然後進行下一場遊戲.而無限的遊戲有開始,卻沒有固定的勝利者,有靈活的規則,無限遊戲的目的不在產生贏家,而在讓遊戲繼續地進行下去,一旦遊戲有產生贏家的可能,遊戲的規則就可能產生變動以消除可能的贏家和防止遊戲終結.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在Carse看來理論是一種解釋,不是敘述,是有限遊戲的產物,是封閉性的,終結了其它出象的可能,這部作品不搭建精巧的體系,也沒有嚴密的論證,再區分與定義了遊戲的性質後,將世界,時間,社會,文化,權力,語言,性,疾病,死亡,戰爭,自然,機器,宗教神話,與我們在世上所遭遇的重要主題,通通丟進了這兩種遊戲的軌道中,逐一思考,而Carse書中想要傳遞的一個觀點是人類迫切需要一個遊戲觀點的轉換,從有限的遊戲轉向無限的遊戲,有限遊戲是畫地為牢的遊戲,目的在以一位參與者的勝利終結比賽,人類社會往往很容易停滯在結束了的有限遊戲中,或者被囚禁在有限的遊戲中,戰爭,專制,環境汙染,對他者不寬容,對疾病和死亡的極大恐懼等等,都是有限遊戲的負面產物,無限遊戲則像一場聲音喧嘩的聚會,避開任何結果,它的目的就是使自身無限保持下去,只有貢獻者,而不會有任何使他者沈默的獲勝者,只有開放性,傳奇性,不追求永生,不追求理論,以必死之軀參加遊戲,雖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但他們死在合適的時候,遊戲者像一名歡愉的過客,以他的有限生命旅程投入無限遊戲中,Carse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加入無限遊戲,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天才.


   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整本書代換成白話的語法,Carse在最後一篇以一行文"世界有且只有一種無限遊戲"來反推,就個人來說這一個一種就是生命,無限遊戲之間可以有有限遊戲,若把一個人的生命過程當作無限遊戲,之間夾雜著無數的有限遊戲,這中間就產生許多的悖論,這個悖論就是遊戲本質的差異,有限的遊戲參與者是尋求勝利,排除他人贏得勝利的可能,加入遊戲是為了終結遊戲,是戲劇性的,人存在著自我遮蔽性,以為自己真的是以某種角色出現在世間,也嚴肅認真地扮演被認知的腳色,而無限遊戲則是尋求遊戲繼續下去,若其他人不願繼續遊戲,無限的遊戲也就終結了,有限遊戲要去除其他遊戲參與者而無限遊戲則希望其他參與者不要退出遊戲,就是絕對衝突性的悖論,無限遊戲尋求的開放性的結果,尋求傳奇性,尋求出乎意外的各種可能,是強調娛樂性的,因此如何在一個生命的無限遊戲歷程中同時又要兼顧有限遊戲的限制自然成了悖論.話說一般想當然爾的閱讀結果就是直觀的強調無限遊戲的絕對性,未來性,與生存性,但若如此豈不就成了另類的意識形態,形成一種固定封閉式的敘述,就失掉了它的可能,所以在文中小小的一角寫著當無限遊戲者參與有限遊戲十是把它當成是一種娛樂.而這個態度很有意思,應該足以支持人們對於有限遊戲的參與性,這種悖論也可能就存在作者的經歷中,一個無神論者卻是宗教歷史的教授者,視界能延伸,就不受制與眼光所在.


   無限遊戲參與者準備好接受可能的驚奇,因此他們以完全開放的心態進行遊戲,這裡的開放是開放自己的弱點,這並不是暴露自己不變的個性,而是暴露自己不斷的成長,有待成為的動態自我,但這與真實的政治活動相悖,因為政治的戲劇特性,無限遊戲的參與者不會在具體政治議題中堅持一種絕對信仰或意識形態,至少並不嚴肅對待它們,所以他們積極投身於社會衝突中,試圖提供一種持續性和開放性的視界,來代替英雄主義與政客的可能型,為了實現這一點,至少他們能做到使其它參與者的觀點從覺得必須做某些事情的邏輯轉向,權力是有限遊戲的特徵,但權力數量有限,而力量無法被衡量,力量是一種開放而非封閉的行為,有限遊戲參與者為了權力而參賽,自然形成對立與戰爭,毀滅與死亡.無限遊戲參與者憑藉力量參賽,則希望創造性政治的可能能性,參與者能一直存在下去.有限遊戲參與者為永生而戰,而無限遊戲參與者以凡人之軀遊戲,在無限遊戲賽局中,參與者雖然終有一死,但因為他總是傳奇式的進行遊戲,面向開放,面向驚奇,在這之中沒有什麽能夠事先被寫就,也就沒有必然結果,在有限遊戲中,死亡是一種失敗,如果一位參與者的界限失守,那麽他就敗給了對手,死亡降臨,有限遊戲參與者在另一位參與者的終結舉動下死亡,對無限遊戲的參與者來說,如果在不殺害任何一個人的情況下進行一場戰爭是可能的話,那麽只有在不殺害任何一個人的情況下,才進行戰爭,也是可能的,無限遊戲參與者的策略是視界式的,他們並不以強權和暴力與假想敵對抗,而是用創造和視域與他們相遇,他們邀請對方成為在路上的人民,無限遊戲的參與者並不以武力相對抗,而是使用笑聲,視域,驚訝來與國家交戰,使它的邊界成為笑談,而無限遊戲的這種娛樂性導向,應該能夠提供一般人多一點的思考擴展.


   這種思考的拓展以書中的一個主題來呈現時事的問題極有參考性,如果說自然是不能言說者的王國,那麼歷史舊是可以言說者的王國,實際上,只有自身歷史話的言說,才是可能的,研究歷史的人,像研究大自然的人一樣,經常相信自己能夠找到對歷史事件不偏不倚的觀點,他們觀察到別人的生活,注意到別人各色各樣的生活都受到時代的限制,但是如果不能先跳出這個時代往外看,人們是無法考察這個時代的,即便這是它們所身處的時代,對於這樣的考察者而言,歷史之外並無避難所.Carse以為歷史是天才的傳奇,它一波又一波的驚奇使得我們不斷為它設置邊界,試圖通過它尋找重複的模式,就好像它們正在描述自然事件,他們通過這麼做將自身去歷史化,相信每一個被觀察的歷史總是他人的歷史,而非他們自己的歷史,相信每個觀察都是對歷史的觀察,而不認為觀察本身就是歷史化的.而天才的歷史學家將自然觀察者預設倒轉過來,將自己理解為歷史人的歷史學家放棄了解釋,轉向對自我意識到的歷史的最恰當的話語模式,敘事.和解釋一樣,敘事也關涉一系列前後相繼的事件,並給出結局,不過並不存在使這一結局必然化的普遍歷史法則,而解釋則將所有明顯的可能性都置入一個必然性的語境中,敘事將所有的必然性都置入一個可能性的語境中,這就是差別.以上.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1    


數學之美


   話說找正義之心前看了一下豆瓣的評價,發現有個人對它的評語低,研究了一下這個人所有看過書的評語,發現也許他是個對科普書有眼光卻未必能鎖住社科類書籍的人,於是在他已讀科普書中挑了幾本,這本就這麼反向找來的.


   也許是沒有先預設是怎樣的內容,開始讀後就覺得這書難得.套個作者吳軍比擬的一個故事,當他想了解什麼人工神經網路時,找不到一個善於表述且願意花2個小時告訴他什麼是人工神經網路的好心人,不是碰到一個愛炫耀告訴他正在用人工神經網路做研究,然後就沒有下文的人,要不就是碰到一個好心卻不擅表述的人講了一個小時,用了許多名詞,但他仍聽得雲山霧罩,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最後只好放棄,自我安慰反正以後也用不到人工神經網路.這本數學之美談的雖是數學,其實不算單純的數學,作者不是以數學的類別來角度切入教人們數學,而是從他自己的工作經驗與研究結果,從使用的功能目的反向來說明達到這樣的結果所需的數學方式,與這些方式原來的使用目標,吳軍任職Google,研究主以語音識別,搜尋引擎,從網路與通訊的產品研究運用中,來談所涉及的數學,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先登在作者的部落上,這種訴求一般人的文章自然必須用讓大眾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寫作,從這個面向看,它不太會是枯燥的內容,但是,畢竟還是涉及數學,不懂那些的應該也看不太懂.


     必須承認這本書中使用的數學方法大部分可能都學過,從商管系所碰到的作業研究或數量方法中的動態規劃,馬可夫鏈,博奕論,到機率,甚至到書末講搜索廣告與邏輯迴歸,用邏輯迴歸來計算入口網站首頁廣告的訂價,邏輯回歸?一時想不起來,但看到後面附的原文logistic regression,驚的一聲x,老朋友了,架上還有很多年前用過的一本原文書General Linear Model,也有少部分是多變分析中的Cluster,Pri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的概念,但即使如此,除了兩岸數學中文名詞略有不同會有些影響外,仍有部分章節附錄的數學模型還是理解上的障礙,但所幸這些就是作者特定劃歸出來作為主題的延伸,看不懂也不妨害閱讀,而這本書對個人最大的感想是,以上的這些學過的方式原來可以被這樣使用,可以用來做語音辨識,最少中文輸入鍵數計算來決定輸入法,文句分析,網頁類別規劃,網路新聞的歸類,搜尋引擎查詢最有效資料網頁排序,這些東西可能只是靠著一個三角函數Cos θ,甚至看完前七章關於語言統計模型後,一個自然而然的想法,這應該能夠拿去做金融投機用,把那些文字輸入變數改成經濟數據,財務數據,甚至是K線的型態,就能產生出一個類似於機器翻譯或語音辨識的功能來產生投資標的,用的是最大熵模型,而後頭在介紹語言統計學的專家Della Pietra兄弟在1988年離開學校後加入James Simon的文藝復興公司,眾所周知他們的避險基金從1988年到2008年的年均報酬約34%,而同期的Buffet約20%,事實上James Simon也是個出眾的數學家.也就是說學沒學過是一回事,知道能以甚麼方式在大家想不到的地方來使用,才是這些數學結果所呈現的美感,否則單憑那些算式,不頭大也不想翻書的人佔了多數吧


   吳軍在內文中談過數學的術與道,他這本書主要在談道,而只講一些粗淺讓人能理解道的術,道就是用這些數學方式運算究竟是要達到什麼目的,如果不清楚這些,光學會設定那些公式,算式與計算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畢竟大多數人都不識純數學家,人們使用這些算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善實體生活的美感,從他在任職過的騰訊,Google所做的工作內容,就能顯出這些方式的效用.一個複雜的語言識別過程,用統計語言模型竟然用簡單的就解決了,這書開篇對個人的沖擊很大,另一個就是余弦定理和新聞的分類,看到作者以三角函數,向量,矩陣來拆解這些複雜的變數資料,然後得出一個分類的方式,不禁覺得也太有趣了,以前以為那些路徑圖,動態規劃的最短路徑不過是小工具,頂多寫學術文章有用,沒想到告種方式都有它的實際出路,實際的用途,各種空間圖形前以為就只能用於畫設計等基礎學科的應用上,哪成想到改變一下思路,改變一下方法,就簡單的把那麽複雜的問題給簡化了,而這正是作者的目標,簡化問題,自己就想一個已經幾乎沒人在用的野路子技術分析開盤八法,也許就另有出路也不一定,把統計語言學的觀點或是人工神經網路的想法概念拿來轉換一下,若把一根k當作輸入的文字看,是不是可能也有預測的功能或是配合大數據的運用能夠找一條機率配置的路,那麼也許有什麼未知的結果出現也不一定.


  數學範圍廣泛,即使是專業研究者也只能選擇幾個主題專攻,恐怕難有人能面面俱精,一本高質量的書籍必然需要一個要描述的主題,這本是以吳軍的專長出發,並不是一本廣泛的數學論述,但就是因為這樣,顯然比那些太過專業的數學書更符合科普的需要,本書所講的哪些數學原理包括自然語言處理,馬科夫模型,最大熵模型,SVD,貝葉斯,邏輯回歸,條件場等都是在機器學習領域發揮功用,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圍繞著語音或網路應用場景講數學原理,事實上與想像的剛好不同,並沒有出現真的難以理解的艱深高等數學模型,反而連我這個管理學院背景的人都學過其中的多數,實在令人意外,雖然這裡面確實有些東西以前也想過能否用來作為交易系統建立的方式,但現實是考慮到時間成本與效益,可能還不如用先採用市面已存在的東西,加上也不可能在本地恰好碰到一些跟自己有相同想法且能戮力合作之人,自然不容易如作者一般在一個菁英團體中產生這些數據產品,而這涉及的正是產業創新發展,教育深化,與社會文化上的不同與三者的連結,也是本地當前經濟問題的濫觴.


   以前或許不全然了解數學的運用能夠深入到生活中的何種程度,書裡面舉出Youtube如何採用數學運算去找出那些未授權的影片,而不是用人工的方式去一個個查找,然後將那些未授權的影片上插播的廣告收入全部轉移給真正有版權的人,侵權的人一毛也拿不到,或是像現在採取用版權頁覆蓋全侵權影片的方式,就頗令人震驚.不要以為機器人自動化的出現只是取代那些工廠,或作業線上的人而已,只會在那些燜熱危險的工廠出現,事實上透過數學與大數據很可能會有對另一類工作型態產生威脅,那威脅鎖住的正是那些坐在冷氣辦公大樓中的人,而我們還不自知危機的可能到來,以上,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Jonathan Haidt)


   The Righteous Mind,即正義之心.看到書名會以為要談什麼是正義,其實不是,甚至恰恰相反,繁體版用了個取其義不用其名的書名,作者Jonathan Haidt是個心理學者,這本書的主旨是在談為什麼A認為的正義範疇與事物,在B的眼中卻是不正義的事,而B認為的正義在A的眼中卻是不堪的禍事.因為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東西有不一樣的看法,甚至從政治,宗教,至習俗,文化,教育等各種層面會產生完全相反的主張,每個人都認為我對你錯,自認更為正義更具道德性,以至於社會總是被這些相異的主張給分裂,破壞社會穩定與阻礙了社會進步發展.這本書就是從人類的心理層面開使談起,說明人的心理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受哪些因素影響,又如何由個人道德情感做出道德推論,以至於產生出完全相異的道德主張,而Haidt透過這些道德主張去描述自由派與保守派各自偏重於那些道德特質,以至於產生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最後作者從現實論述中,要相互對立的政治主張者去注意對方偏重的道德特質的優點與可行性,若能理解並包容,將有助於降低政治,宗教,社會的對立程度,促進人類社會更文明.


    讀完第一章後,就發現這是一本合心意的書籍,Haid從人類的道德心理面開始談起,那時就已經猜想作者的道德論述與正義主張會歸於何處?.隨著作者的論述到保守派,自由意志派,海耶克到涂爾幹,自身開始有警醒,會認為這書合口味,甚至會認為它是一本好書,可能的原因正是這本書第一部份的主旨,Haidt指出人類是直覺先到,理性推理後至,可能正是因為這書可能的論述偏重與個人的價值觀點有相契合的部分,所以能夠認同他的主張,甚至認為它的好看度破表,但是,相對的,若是不太同意作者關於自由派的論述與定義,或歷來反對保守派的一切,反效率論,那麼可能就會覺得這是本立論偏頗的書,比起保守派的論點,Haidt自認自己在政治上是同情民主黨,偏向自由派,但他透過心理學,從生物演化,文化演化與多樣的主張論述比較之後,竟然能夠同意效率論有其正當之處,了解權威,忠誠,聖潔等道德主張有其價值,雖然他沒有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卻因此更能體會保守派的道德主張能有其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所以與其抱著自身的圍籬對於不同意的主張矇眼,不妨試著從一個新的角度與方式來看一下這本書的論點.


    在Haidt看來人類的理性往往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在為自己的直覺服務,書開場Haidt做了很多心理實驗讓受測者身處道德困境中,很多受測者做出了道德判斷但是無法自圓其說,同時他還讓人在理性思維受干擾下進行道德判斷,測試發現結果與無干擾的情況下沒有差別,這些實驗顯示的正是為什麽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人們在理性辯論時,其實並不是在探討真理,而是在用各種論據使得自己內存的觀點合理化,和人類基因的演化相比,人類理性的發展遠遠落後,Haidt認為從柏拉圖康德等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嚴重高估理性的能力,他指出道德不是完全先驗的,不是完全經驗的,更不是通過理性推理出來的,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人類心理演化的角度討論,讓道德經驗在先天基礎上進行的修正.道德感官的差異並不僅僅出於先天,並不完全由基因演化造就,Haidt採用了神經學家馬庫斯的觀點,認為基因演化充其量只為人類的道德提供了初稿,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這張初稿是不停地被繼續塗抹改編的,不同文化下人們不一致的道德偏好就是由此而來,東西方道德差異就是其中一個例證,甚至即使在相同的文化環境下,個體的情感與精神體驗的差異也會使得人們的道德觀點呈現殊途兩端,道德是可以從後天塑造,這是一切道德教化存在的原因,作者提倡一種更偏直覺主義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路徑,這種路徑對個人能力的看法更為接近事實,更看重能使人們所思所行更加良善的環境和社會體系.  


    全書以三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就是前面所說直覺在前,策略推理後到,這部份以一個小故事開始,他以有一戶人家的狗在家門口被撞死,狗主人聽說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了狗的屍體煮了當晚飯,但沒人看到他們做的這一切,一般人看到這樣的故事,第一反應就是覺得這麽做是不道德的,那麽我們內心的道德從何而來?,這種對他人沒有傷害,但看起來卻令很多人無法判斷的悖論事件,就是作者用以嘗試作為心理實驗的一種手法,他想從這種悖論性的問題中,看到人們道德心理的過程.而心理學上的一條導理是人的心理是分為幾個部份的,不同部分之間會相互沖突,就如騎象人和大象的比喻,作者發現人類的道德判斷其實是天生的,是憑直覺快速做出的,是我們頭腦一瞬間的反應,然後才是人們根據情感因素做出策略性的推理,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說人們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喜好塑造自己的道德判斷,並且前後是相互影響的,作者也以他自己生活中例子來說明這種心理上的謬誤,他妻子因為他做家務而準備指責他,他瞬間的反應就是毫不猶豫立即的說了謊,把自己的道理為直覺來服務,而在真實的世界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誠實的,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利於我們的那部分事實真相與道理,然後很好的加以掩飾,以至於我們自己都信以為真.  
  


    第二部份Haidt則從前面的基礎出發,指出人間道德的內涵有多種,道德的內涵不僅止於傷害和公平,至少從政治上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來看,就有5種道德內涵,而作者從論述與探討中又發現第6種,這一部分作者開始具體講述道德直覺的具體內涵,他以自己去印度的經歷說明中西文化的道德矩陣之間的巨大不同,在人類共情能力的幫助下,他開始理解東方的社會倫理和神聖倫理,並對他個人的三觀產生影響,通過這個例子,他想告訴我們,走出個人一直所在的文化道德體系,去理解其他地區或族群的道德體系,人們會發現真理不止一個,人類的道德內涵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你對我錯,然後,作者開始講述他認為的道德模塊,這6大道德模塊,1.關懷/傷害2.公平/欺騙3.忠誠/背叛4.權威/顛覆5.聖潔/墮落6.自由/壓迫是從分析自由派與保守的政治立場中產生的,作者指出這個道德模塊分析來看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就是它們所偏重的部份不同,自由派僅重視的是關懷與公平,而保守派則重視以上的這6種,而從保守派中衍生的自由意志派則最重視自由,因此也會有了效率論與義務論的論戰,而我們若不能了解個體間出發點的不同,自然就容易陷入各自的意識形態之中,而流於論戰式的討論.



  第三部份才是作者想要說理的重點,雖然很簡單,卻不容易執行,這個道理是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這句話清楚表現了社會對立越發嚴重的現象,這一章開始涉及了許多演化學,宗教與超自然的論述,這些內容都是在支撐作者的一個論點,人類的選擇是多層次的,人類的天性中,90%是黑猩猩,10%是蜜蜂,作者引用的理論就是為他的這個論點做依據,就是說人類基於各種基因,進化,乃至生物學的原因,有著群體選擇的能力,人類選擇和其他人一起圍繞在這些事情周圍,將自身廉潔至追求更大目標的團體中去,人類需要一種歸屬感來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Haidt指出90%是黑猩猩,10%是蜜蜂就是以此表現人類多數時候是自利的,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有屬於群體的精神,而這有賴於蜂巢開關.只要蜂巢開關能夠開啟,就有機會去做促進團體有意的事,這是宗教存在的理由,,也是政治得以進行的主軸,所以輸到最末還是要回到政治,在最後一章,作者通過大敘事和個別分析的方法,具體分析為何自由主義之路難行的原因,指出了自由派的優點與問題,同時也提出了保守派忠誠,權威,聖潔三個道德要素的重要性,並據以提出自由意志論的優良性,而這也是個人認為不一定能被接受之處,但這些政治主張的優劣辯論不是這本書的主要論點,Haidt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後一章的章名"為何不能化歧見為助力",整本書所談也就是這個目的,單純的辯論與崇拜義務或效率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使取長補短各取所能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興盛的國家應該是多元的,需要自由派,保守派和自由意志者共同存在才能獲得更加文明的政治制度,求同存異本來就是常態,無需過度反應.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