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

  ghhgbghghghr  


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


        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這本書所講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就是好的公共生活的標準答案,甚至個人對作者主張的某些價值標準不太認同,但這本書寫作的態度,寫作技巧,寫作的用意就是一種好的公共生活的呈現,而這種作品的樣貌正是本地還沒有的,說沒有出現,不是因為議題,而是因為態度,寫作的態度理性,寬容,又富有語言的延展性,雖然看起來會略嫌囉嗦,但這正是書的行文特色,不罵人,不酸人,卻有能夠直指問題而不落俗套,當然,這種太理性的文字難免缺少感染力,確實不是輕鬆讀物.


   作者徐賁,一個旅美華人,這書以他在美國的生活經歷,主要來呈現美國社會公共生活的面貌與內涵,它的精神面貌與歷史過程,因為這174篇短文都登載於中國的平面媒體,自然有它受限之處,即使沒有真實的審查,但作者應該有心理預設可能審查的阻礙,因此寫作時巧妙地避開需要直接批判中國人,事,物的方式,就如徐賁在書中說的美國人看不懂韓寒寫什麼,因為它們不習慣那種拐彎抹角隱喻暗批的行文模式,但換到中國,韓寒就被捧了,這本以公共生活作為主題的短篇集子,實際上是作者觀察美國的教育,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所顯現出的樣貌,透過這些呈現來表達作者認為好的公共生活該是怎樣的,當然這就是一種比較的手法,徐賁沒有痛訴或諷刺中國的公共生活有多不堪醜陋,而是讓讀者自己的去比較思考.


    在作者的觀念中,語言的運用是說理教育中的一環,尤其是公共說理,說理的交流特別得藉助於文字,邏輯謬誤出現在口頭話語中,網網不可能一下聽出來,而在文字的表述中如果只是粗讀,也是讀不出來的,所以說理教育的一項基本的學習和閱讀訓練就是細讀.細讀是一種專注開方式的閱讀,要求讀者先擱置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從寫作者的角度看他說的是否有道理,評估文本是否能自圓其說,言之有據,論之有理,邏輯是評估的關鍵部份,但並非全部,喜讀還要對文本的內容有所思考與判斷,看它是否符合普遍道義原則,如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與尊嚴.說理是一種思想能力,要求我們儘可能全面完整的把握討論的問題,採取一種真實而客觀的態度,這就需要說理者隨時當心在說話和文字表達過程中的邏輯,同時,說理者還必須了解和判斷對方的態度與不同立場,在判斷說理可靠性的時候,他要同時做幾件事,包刮把判斷推遲到整個觀點完成時,把問題記在腦中直到已經決定何時,何地或是否能回答他們.用所有相關的經歷做為現有觀點的反證,還必須能夠捨棄那些與所涉觀點無關的知識與經歷,如果一個社會中有許多人都能經常的有意識的這麼做,他們就能幫助提高整個社會的思維判斷,說理能力,也能夠在此基礎上幫助維持一個理性,開放,多樣化的公民社會和民主秩序.但徐也提醒不要把說裏當成詭辯,他指出教學生言不由衷的辯論,首先就違背了公共生活話語必須具備的倫理條件:有好的動機,對他人的善意,話語內容的真實,就算是他們成功的為"可以殺人","專制比民主優越","新聞自由不利於社會進步"做辯護,並且試圖說服對方和聽眾,那也只是進行了成功的說謊,而成功的謊言又會對人造成怎樣的傷害呢?為不合理的事務辯護,首先已經輸掉道義立場,辯論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想,價值判斷的能力,否則就有可能將學生陷入一種比無知更可怕的境地.


     這本書共174篇,主要內容涉及三部份美國教育,美國政治與美國社會文化,談教育從涉及中學教育的內容,入學的方式,大學教育的價值,甚至連寫作的目標,社區大學的功能等與公共議題,或美國政治相關的歷史課程,談美國政治在那些固定的智識,在一種生活態度,價值觀的探索,比如有一篇談到一個當選的美國議員,不願按著傳統的示詞宣誓就任,因為他是個無神論者,不願意說出偉大的上帝這樣的話,結果因為這樣引起許多選民的抗議,作者在那篇竟提出一個令人意外的觀察,就是那種什麼信仰都沒有的人在美國未必是令人放心的人,因為人門會認為他不知道會做出什麼可怕的事,又比如另一篇則列出美國議員接受商人招待,卻沒有申報而被公告的事例,事實上那些餐飲招待球賽門票都不是金額太高1,2百美金的事,法律上也允許他們做,但一定要申報,這些議員僅是因為沒申報被公佈姓名,以上的種種都在說明作者想呈現給讀者公共生活該如何擺脫笨蛋社會,賁所指的笨蛋社會八大標誌:自虐傾向,無腦娛樂,詞匯單一化(識字的文盲),盲從專家,弱質官員,骯臟語言,惡搞成風(無厘頭文化),拿無知當個性(愚笨而不自知),雖然這八項指標只顯得作者有點老派,卻也是他們這種公共知識份子特有的價值觀點,而這很像是那些賣保險的人一樣,好的公共生活與保險對於人類社會都有某種必須性,但什麼是好的標準與保險究竟該買到何種程度,每個人都會有屬於他個人的答案與想法,至於公共知識分子與保險經紀人肯定是其中推廣最不遺餘力的,只是我們普通人難免會因此感覺到某些困擾就是了.


   漸進式公民教育是在接觸具體的政治,社會實例中累積而成的,它擁有的不只是只是而且更是民主公民集體的制度記憶,是任何書本只是所無法代替的經驗實踐.訴諸於嘗試理性的文字能使公共話語有一種溫和而有力說理的文化氣質,這樣的公共話語推崇客觀而理性的思維,也鼓勵嚴肅,有序的對話.去年有一部劇"戰長沙",這劇是個在戰爭中軍官大叔與青年女學生的情愛故事夾雜著一個家族的興衰,其實是沒太多特別的.但這劇有一個很異樣的特色,它是在央視播出抗戰劇,但整部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共產黨三個字,沒出現任何一個共產黨員,因為情感戲為主,逃掉了宣傳黨偉大功績的任務,但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就是一種漸進式的演變,雖然速度很慢,但終究是在變動.以上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Anthony Lewis)


   在Google的翻譯網輸入蠟燭兩字,選擇翻成日文,結果是ろうそく,聆聽發音是rusuq,而這恰好跟最近一則以太魯閣族原民語的廣告蠟燭與流淚的發音幾乎一致,從物品的角度,蠟燭可能不太是原民傳統的用物,可以推測這個外來語在100多年前並不是原民語.但從現在的觀點,它確確實實已經成了原民語,並不用管它原來的來源如何.文字的形成如此,隨著文明文化逐步演進而有所增刪改變,人類的律法的形成與演進也有那麼類似的方式,這本批評官員的尺度講的就是這麼一大段的歷程,一個價值觀與另一個價值觀間的衝突,當對這兩種價值觀的護衛是透過各自不同的法律主張時,形成了一個個法庭上激烈爭辯的個案,也表現出不同時代對同一事物看法與觀點的演變,反映了人類社會真實的建構過程.


   Make No Law,不得立法,是源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大意是指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結社和向政府請願抗議的權利.這本書就是透過沙利文案(The Sullivan Case)來探討這一條修正案內容的實質意義與價值.第一修正案是立於1791年,而沙利文案則是終審於1964年的大法官審判,起因於1960年3月29日紐約時報登載了題為關注他們的吶喊(Heed Their Rising Voices)的整版廣告,這廣告是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受到阿拉巴馬州偽證罪指控的辯護籌集資金,廣告中提及了一些阻撓金恩的行動,但部分內容失實,而且涉及到蒙哥馬利市警察的處置舉措,因此被蒙哥馬利市的市政專員沙利文告上法庭,儘管蘇利文並沒有在廣告中被指名道姓的點出來,但是鑒於他的職位,他認為廣告對於警方行動失真的批評就是對他個人的誹謗,所以他控告紐約時報涉及誹謗罪,並要求50萬美元的賠償金.在全白人陪審團的參與下,這個涉及種族隔離問題的誹謗案,在阿拉巴馬法庭的判決中,蘇利文勝訴獲賠50萬美元,而紐約時報隨後以這則審判涉嫌違反第一修正案而提起聯邦最高法院上訴,期望透過憲法來扭轉州法審判的結果,最終聯邦最高法院以9比0裁定紐約時報勝訴,最高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對於政府官員的公職行為的誹謗案中,阿拉巴馬州法院在適用法律時缺乏對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保障,為了保障新聞自由,政府官員不得單純因新聞報導中的內容有失實的部分而提出誹謗起訴,除非他們能證明媒體的報導存在真實惡意,並且還需證明自己的實際利益因為這一部分失真的內容受到損害,但在這個案件中政府官員無法證明紐約時報的報導存在真實的惡意,且引用的證據有誤,因此判案發回重審,且新的審判結果不得與最高法院的保障言論的主張有所背離,等於宣告紐約時報勝訴.


     這本書以1791權利法案立法年與1964年沙利文案的兩個時點,來看對於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即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價值在美國社會的地位起落,作者Anthony Lewis前後引用了於涉及第一修正案等各種個案約55個,主要探索的就是當言論或出版物涉及到諸如誹謗,誹謗政府,造謠或是其他違背法律的行為時,法律將站在哪一方?是言論自由絕對價值壓倒一切抑或言論自由必須有所限制?而這不是一個絕對的答案,直到今日為止依然如此,即使蘇利文案強調言論自由的立場獲勝,但到目前為止也不能是必然的永恆價值,因為世事多變,透過1964年後的不少案例說明確實有人曾因為這種自由的保障而受到傷害,以至於仍然有人主張必須對於第一修正案的價值理解有所限制.


    個人認為絕對價值的探討可能是某些人關注的,但本書真正的閱讀價值,除了對於法律,價值,思想價值的探索,不同主張間的交鋒,思辯過程值得一看外,最重要的是作者詳細列出的許多個案的事由因果,與涉及的各種法律主張,與衍生出對於言論,出版,新聞等議題關於自由範疇的探討外,最重要的是看看美國這個國家在這個議題上的法律主張與演進."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民主是一個進程,因為即使如美國的言論和出版自由程度高,但也不是從1776年建國開始就一蹴而就的,當人們羨慕美國的新聞界獨立於政治之外,對政府運作和公共事務能夠發出獨立的批評時,從這本書可以看出它們在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的長路上也經歷過許多多少無法想像的意外曲折與艱辛,從1798年的反誹謗政府法,到1801年的馬伯利訴麥迪遜案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享有審查法律是否違憲的司法審查權,1919年霍姆斯法官和布蘭代爾法官通過艾布拉姆斯訴合眾國案,首次用憲法第一修正案支持言論和出版自由,認為反間諜法案違憲,認為言論不能輕易鉗制,除非有迫在眉睫地威脅到合法,緊迫的立法目的,才能對言論予以限制,而最高聯邦法官們通過沙利文案,終結了美國關於煽動性誹謗的觀念,言論自由的外延得到了擴展,對政府的批評性意見得到了更多的保護,也就是自由辯論中錯誤在所難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賴以生存的呼吸空間,就必須保護錯誤的意見,但即使如麥迪遜所說有害思想的最佳取締方式並不是禁絕,而是在言論市場中經過辯論讓人們知道其優劣對錯而使有害的思想消失,美國仍然沒有確認言論自由的絕對權威性,至少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思維中還保留著這一點警覺,就是對於可能侵害他人造成他人人身財產名譽的言論,仍然必須與其他的言論自由分開,即使不處以懲罰但也要警惕這種言論發生的可能.蘇利文案後,媒體誹謗成立的要件加上了確有惡意這一條,因為政府官員名譽受損,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以壓制自由言論為代價進行救濟,用羅伯茨大法官的名言概括:憲法第一修正案從來不拒絕對不適當的,甚至錯誤的言論進行保護.可見同樣一部法律,不變的文字,它所保護的言論內容卻總在進行不斷的調整,作者Lewis指出憲法的生命力之所以能恒久延續,源自法官們在適用於解釋上的不斷創新,以適應制憲先賢們未能預測到的社會變遷.在Lewis看來這是一種不確定精神的體現,正是不確定未來將會發生什麽,容忍了那些令人反感的言論,放棄了對於真理的暴力壟斷,才使得新思想萌芽於舊體制的夾縫中.


     透過有關涉及於第一修正案的許多案例,Lewis試圖告訴讀者美國的言論自由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沿襲了英國古老的傳統,在歷史的迪跌撞撞中才被形成了當前的樣子,這期間參與的有大法官,有匪徒,既有開國聖人,也有小市民,既有人類文明的捍衛者,也有主流價值的挑戰者,沒有挑戰固有體制的衝擊,就沒有問題意識,也就沒有接下來的審議過程,因此言論自由絕不是某個風雲人物理想主義的壯舉,而是美國社會合力的產物,寬容和不確定精神傳承下的產物,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只有不確定的精神,能為思考騰出足夠的生長空間,使人從容面對可能的福祉與厄運. Lewis也沒有諱言第一修正案的永恒矛盾,美國式的言論自由得益於制度記憶和公民的自覺監督,卻也隨著時代演進受到各方面的夾擊,在資訊多元紛亂的新時代裡,人們對自身形象的持續關注,大眾與媒體接觸面的擴大,媒體人倨傲的表現等等,都是媒體言論越來越容易觸怒既得利益者,導致誹謗案件數量暴增的原因,對此,作者指出了媒體例外論的弊端,認為新聞界有異乎尋常,超越一切的憲法地位,也會涉嫌侵犯普通公民的權利,況且沒有什麽比誹謗官司更能影響到人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了,那些仇恨扭曲的言論,是否本身就在妨礙甚至扼殺我們捍衛已久的自由,是許多人對於言論自由絕對權威的核心質疑,但作者在書末提出了一個價值.就是樂觀主義,以這種樂觀的心態面對可能的疑惑與病端,會比嚴防恐懼更好得多,至少人類社會的這種演進方式,也讓我們必須樂觀.以上


 


ps 這書有繁體版 書名:不得立法禁止  書名是較簡體版忠於原意 可惜內文翻譯不優 故選讀簡體版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蘇聯的最後一天

蘇聯的最後一天  


蘇聯的最後一天(Moscow, December 25 1991: The Last Day of the Soviet Union,Conor O’Clery)


      蘇聯的最後一天,1991年12月25日,聖誕節.書以這一天做為基準日,它是戈巴契夫卸下蘇聯總統,蘇聯分裂成為鬆散的獨立國協,由葉爾欽為總統的俄羅斯承繼了蘇聯所擁有的大部分權力交接的一天.從那一天起,蘇聯從歷史中退位,分裂為不同的加盟共和國與獨立的小國,一個名義上大一統的國家從此不復存在,且在近20多年的歲月裡持續不段的有各種種族紛爭,內戰,與各種荒誕的政治暗殺事件,書透過不斷的畫面跳接,在1985年戈巴契夫接任共產黨總書記以來與葉爾欽來往的經驗場景與權力交接的最後一天間來回,從權力的從屬到權力的對立,從觀念的謀合到對立乃至於終於分裂,鬥爭,終至主從易位.本書讀來文字順暢,簡潔,沒有太多困擾,雖然屬於政治秘辛的東西不多,也不涉及對於成敗英雄的探討,只是專注兩個前後領導者接觸的經驗場景各自呈現他們的人格特質,與最終結果的必然性,畢竟作者Conor O’Clery是記者,這本屬於報導文學的特性,不是以寫史為主,所以書中呈現的戈巴契夫與葉爾欽各有作者理解的特色,包括他們性格與行為黑暗的那一面,主要就是寫人物,缺乏手段又矯情的戈巴契夫或是粗鄙好酒的葉爾欽不斷的在各種場合中上演,以至於那些不太在新聞中的個人素描很清晰地展現出來,至於那些實際政經政策操作,思考的成敗因果,或是鬥爭勾結的內容不太是本書重點.


      就在前幾天,俄羅斯前任副總理涅姆佐夫(Boris Yefimovich Nemtsov)被槍殺於莫斯科街頭,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莫非普京找人幹的?果然媒體普遍的猜測與我一致.這種一致性的猜測,若不是普京的性格人盡有疑,就是大家對於俄羅斯的了解太少,只能在少數幾個知道的俄羅斯政治人物間尋找冤大頭.當然這也反應了時至今日,俄羅斯仍然是一個不太為外人了解的國家,寡頭政經體制的環境中,雖然比起共產黨專政時期已開放不少,但總的來說充其量也只是擺脫了一個強烈意型態的封閉國家,卻還沒能夠達到當初它們想要拋棄那種惡劣環境的想像,雖說是人均上揚,自由度提高,但仍然有許多人期盼回到共黨,社會主義一黨專政的時代裡,因為較為開放的國家,自由的經濟,民主的國家並沒有為所有人帶來太多好處,至於那些被剝奪了特權的人,或是沒有在過去20多年來藉由混亂,乏人管束的政府撈到好處的人更是憤恨不已,比如1991年末限制油品的取得販賣,但擁有特殊權力的人卻可以以2美金的價格購買一頓國內的原油,再以155美元的價格賣到海外,為俄羅斯的寡頭經濟的揭開序幕,也因此有些人寧可回憶共黨專政時期的均貧,也不願被巨大的差異壓迫著心理,因此從現在俄羅斯人的角度,屬於20多年的那一場政治鬥爭,不論誰輸誰贏似乎都不重要,戈巴契夫與葉爾欽當前的名聲都不太正面,不少人認為他們一致要為失去的全球大國威望負責,固然從外界的角度,我們至少認為戈巴契夫在歷史中該有一定正面的地位,但從俄羅斯或蘇聯的某些人的眼光中,卻完全不是如此.


   畢竟如果人民的真實生活不好,戈巴契夫拿個諾貝爾又有何用,換不來當下的物質享受提升.而這也是政治面逃不掉的評價,從遙遠的山頂,或從大歷史的角度,光是戈巴契夫願意放掉鐵幕封鎖的王國,願意讓國家社會更開放,更自由,經濟更活絡的想法就足以大書特書,但具體到個別當事人的角色,就未必如此,不論是戈巴契夫自身的施政到葉爾欽的休克療法,它呈現出的就是混亂,物價飛漲,種族衝突,各共和國內又有自己的分裂運動,內戰,即使全然不算戈巴契夫做的,也都應該算在他的頭上,正如書中所述如果1985年當選蘇共總書記的是葉爾欽,那麼蘇聯可能從來都不會面臨1991年12月25日這一天,甚至連柏林圍牆都還矗立著,從此點觀之,戈巴契夫的開放反而是一種惡果的開始,也是讓喜歡共產主義社會生活美夢破滅的始作俑者.角色不同,觀點就不同,那怕呈現是一樣的景象.就好似東歐或俄羅斯的民族音樂,某些時候有一種奇怪的憂傷氛圍,即使是在一些快節奏的舞曲,或是原該明亮爽快的大調,常常透出這種壓抑的憂傷,以前我一直以為是採用手風琴演奏的關係,那種樂器的特色醞釀出的特色,可在某些正式的管絃樂或室內樂一樣透露著這種氣氛時,我就只好把它解釋為個人理解的憂傷曲調其實在俄羅斯人的心靈中是一種快意的表現,只是我個人理解不同而已,而這本書對於俄羅斯人民眼中的這些政治都爭結果有如開了我們身在其外所不能同樣體會的不同感受.


     這本書所描述的戈巴契夫缺乏馬基維利筆下君王論的特色,做事顯得左顧右盼缺乏鐵腕決斷力,又識人不明,在一些不重要的場合中顯得特別小心,可是對於重大的事件與囑託辦事之人的挑選又顯得漫不經心,缺乏思量,單從退職聲明直播現場就可看出這點,它被安排在晚上七點,照書中的說法,因為時間太晚來不及趕上第二天報紙的製作,以至於許多俄羅斯報紙只能摘要而不是全篇的刊登演說稿,就我看來顯得荒謬異常,難道蘇聯總統府的宣傳人員連一個正常的媒體工作習慣都空不清楚,還是說這根本就是其幕僚無能的一種呈現?已至於當書進行到八月政變後,我們竟然會看到戈巴契夫才真實的認知到,他曾經懷疑的幾個人並沒有背叛,但他認為的忠誠者卻實實在在參與了政變,而他卻也沒因此更加警惕,心態反而越陷越小,終至於被葉爾欽予取予求.因此,書中雖然沒有交代那些戈巴契夫與葉爾欽實際交鋒的細節,但是它一在呈現軟弱退讓矯情又自戀的戈巴契夫,完全沒有曾經的極權國家首領的專斷獨行感,反而作者把這種意象留給了葉爾欽,他的報復掌握著他一再違背的承諾,那些答應戈巴契夫的條件最終幾乎全部跳票食言.但這種很辣也不是全部,因為O’Clery把葉爾欽寫成了一位終日酒不離身的酗酒狂,連到美國華盛頓參訪,還能半夜只穿著內衣褲出現在飯店前面的大街上,除了與他新任俄羅斯總統的身分不合外,也很難相信這個剛剛從戈巴契夫手中接過核按鈕的人竟是這樣一號的鱉三人物,而他專政後的施政結果,就是他最終的評價吧,畢竟他是靠鬥爭上台,他拿到了權力,戈巴契夫起碼還有蘇聯開放先鋒的名頭,而葉爾欽只有施政失敗的紀錄而已,歷史的最終還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的差異.


    關注這20多年來裂解的蘇聯各共和,它並不是一個全然和平穩定的區域,也不是全然自由開放的社會,這些原本是同一個國家的成員彼此間交戰的不少,大量人民死傷經濟發展受阻,即便單一共和國也都還存在區域性的種族衝突,那些經濟寡頭配合政治又有走向獨裁的趨向,仍舊替這個區域平添了可能再動亂的因素,即使俄羅斯今日在各方面都較極權時代有所進步,但終究還是潛伏不安的可能,如果說當年戈巴契夫與葉爾欽能夠各讓一步,不知是否就沒有這後來的許多混亂,不安,創造出另一種面貌?當然假設歷史沒有太多意義,因為葉爾欽已經去世,戈巴契夫只剩下拍廣告賺錢的剩餘價值,對當前的俄羅斯來說,它們早已不在重要了.以上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

dldldldllll  


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 (The Dollar Trap: How The U.S. Dollar Tightened Its Grip On Global Finance,Eswar S. Prasad)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早就是一句聽膩的話,但對於一個會關注經濟議題的人,它永遠都是會被一再拿出來使用的觀念.在經濟議題上,不太容易找到一種絕對完美對各方皆有利而沒有其他損害或隱藏成本的政策或方式,所以才會有取與捨,才有人們看不到的問題與傷害的地方.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上有短期性的,有長期性的,更有必須等待結構性轉變的超長期性的方式,但現代政治任期制的壓迫,訊息傳遞的無時差性,民眾不耐於長期改善方式的消耗,更不可能長期等待一個未知的世界,以至於只有短期性的政策才有受到民眾支持的可能,所以,經濟政策的選擇往往只能如吸毒一般,藥癮一來就需吸毒,短期解決方式不能改善問題的本質,只能暫時止住痛苦,但短期政策的隱藏成本與問題經過長期積累又會形成另一種困境,以至於問題越積越大越難解,甚至無解.


 


   The Dollar Trap,直譯應該是美元陷阱,或美元圈套,可能是因為本地在2011年就有人寫過一本書,書名就是美元圈套,且與這本Eswar S. Prasad所寫的The Dollar Trap觀察出發點完全一致,所以這本翻譯書,編輯才用了一本取意的書名.兩本書共同的起點就是新興國家仰賴出口來驅動經濟成長 ,長期壓抑本國貨幣匯率來維持出口競爭力.而賺取外匯存底更購置了大量的美國國債,這表示新興國家輸出了大量商品到美國,還把賺來大多數的錢投資美國國債,維持美國人的消費能力,與美元匯價,讓美國人借便宜的錢享福,卻無視於這這種方式對自己國內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形成了資金由低處往高處流動的現象,形成了窮人的努力成果低利借給富人享用的現象.這兩本書的起點雖然相同,但因為作者的背景,寫作目標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兩本書所呈現的探討內容與焦點各不相同,國內的作品是把重心放在長期效果對於經濟可能的負面影響,呼籲政府要重視可能產生的問題與改良對策,此外還針對在這種可能的前景下,嘗試建議個人該如何處理手邊的資產與可能的投機標的.而Prasad這本書卻不是走這條路,Prasad是經濟學者,他將焦點放在這種現象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反映美元可能在可見的未來有透過貶值來解決經常帳赤字的問題,與這種貶值趨勢一旦成形之後對各國資產與財經面的影響,但Prasad指出雖然這是一個有大量外匯存底國家未來可能面臨且必需解決的問題,但放眼世界,人們暫時找不到一個比美元更好更安全的存底資產的基準貨幣,因此即使預測美元在未來可能因為貶值而讓自己財產有帳面損失,但正是因為沒有其他安全標的,各國只能仍不斷的繼續的買入美元資產,且反而因為這種作法暫時穩定且美元的波動壓力,於是就形成了此書書名The Dollar Trap的怪異卻又不得不然的現象,而新興國家雖然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在未來仍可能碰到新的金融危機時,由於沒有其它的安全性資產可供避險,為了避免在金融危機時遭到貨幣攻擊,只能依舊不停仍以貶值刺激出口買進大量的美元做外匯存底,而本國貨幣不得不一直與美元進行貶值的貨幣戰爭.


 


   2011的舊作品恰好反映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談財經預測的書通常就是這樣,對於某些經濟現象分析寫的可以,但對市場商品的預言對的部分卻不多,甚至全然是錯的.但這不能去責怪作者,預言或趨勢預測正確與投機操作本來就不是相關性非常高的,可能作者的預期最終是對的,但它發生的時間需經歷很久,於是乎中間的中期走勢完全背道,也許是十幾年到幾十年這麼久,但在還沒有進入正確的預言前,投機者就已經被市場波動消滅掉了,也可能預言的推動邏輯就是錯的,而此刻可能正反映如此.不過因為國內財經書如果不談投機理財好像就沒什麼人願意掏錢買,只能說體諒作者了,起碼他的出發點是有意義與的.Prasad談的就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所以這本The Dollar Trap的宏觀點就高一點,酸然難免顯得保守與謹慎許多,屈就現實面的程度偏高,比如對於新興國家外匯存底的會更擴大就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雖然那是屈從於現世,但作者並不是只在自圓其說,而是完完整整的把全球的貨幣,財政,匯率與地緣政治,外交關係,戰略影響的多方面都擺了進來,所以Prasad並不關注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擺在全球性資本流動的均衡,與避免金融風暴或區域性金融危機所產生的傷害範圍與時間.


 


  關鍵在於金融危機事件的產生.隨著全球化,資本自由化,匯率政策的改變,金融衍生性商品的多樣性,普及性,現在一旦發生金融風暴與危機,它的規模與影響已不是過去單純的各國性或區域性危機可比.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刻意地進行貨幣攻擊,或是有大量的資本外逃,一個沒有足夠的美元儲備的國家,就擋不住資本外流.而這種金融危機的規模也隨著資本的流動而讓各國不太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放出些心力來應對國際經貿,金融的問題,因此跨國性的經濟組織獲多國區域合作性的組織就隨之產生,作者的分析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關於金融技術面,資金的流動,美國國債規模,相關國家的經濟數據等資料,做有關的分析,另一面則是較為隱晦,指得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政治,經濟結構等社會發展的層面來分析,甚至及於美國的國力,從這兩方面的分析與分析其他國家的貨幣是否有能力成為與美元一爭長短的準備貨幣,而得出美元不得不然成為全球性危機的暫時最佳保障貨幣,可也因為這樣,這種資金的向上流動還是未能得其解,也算是半回應國內書籍對外匯存底太大所見缺憾的一些面向.


 


   Prasad在最後一部分花相當大的篇幅討論人民幣是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主要的準備貨幣,是否有可能成為與美元競逐甚至取代它外匯存底安全性貨幣的角色,或者人民幣或是美債的數額能否讓美元的能力潰散,內容頗多,雖然零碎,但相當完整地呈現了各國間真實強弱所在之處,也能點起個人的一些思考,就ˋ如作者所言,不論是歐元,或是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全球新的準備貨幣的可能機會仍然很小,問題主要還是屬於中國內部的各種政治,社會,法律,制度層面的開放性與現代性,縱然中國的經濟數據能夠持續穩定成長,但是因為制度上的鬆綁太慢,太少,且中國短期內也不可能會因為以上這些而犧牲獨大的政黨統治結構,因此很難在各層面上再往前邁進更現代化國家的一步,所以根本不太可能擁有美元那樣至尊的地位,而一些區域性的貨幣結盟或是國際貨幣基金所提的特別提款權所能發揮的能力有限,以至於美元隨然看來有它脆弱搖搖欲墜的一面,但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這個次佳選擇恐怕還一直會是國際間最重要的準備貨幣,新興國家的外匯儲備恐怕仍舊只能多不能少,而這一切並不是從單一個國家內的經濟均等出發,而是從安全性與避免金融風暴下的衍生結果而已.以上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廢都

廢都  


廢都


 


    人死留名,牛死留皮,這書裡的情婦有的還獲贈一把銅鑑,難不成真的是本風月寶鑑.廢都是本關於一群荒唐文人的小說.由莊之蝶為首的西京四大才子,各以文,書,畫,劇知名,而優遊於西京各界,上從市長下至販夫,以至於酒色財氣樣樣皆精,名為文人,實則文化騙子,販賣假文假畫假文物假書籍.連職務官位都能幫人爭奪,竊玉偷香,而莊之蝶的各色風流與四大才子的各種騙局終至於一切成空,剛看到故事結束時覺得有點爛尾,可書末附了一篇後記,寫的是作者賈平凹在廢都這本小說創作過程的一些經歷,才體認到作者本身就是主角莊之蝶的原型,後記中有一段寫到他去參加簽書會,會場人潮洶湧,簽了幾個小時後,必須在十幾個警察的開道下,才勉強能擠上車離開會場,成名的收穫與代價雖然未必能困住作者,他自稱伴隨這些名氣所帶來只是讓自己感到愧疚,恨不得能逃開,但顯然這是作為成名文人必須經歷的一課,名與利伴隨著各種誘惑,不論是主動追求,亦或是從天而降,從外而來,不論是帶著企圖的追捧或只是崇拜偶像式的迷戀,都已經掩蓋或阻滯了一個文人真正創作的本質,因此這書裡所有的荒唐拿來改造莊之蝶為首的人或以西京為主的街市,人或死或離或癡顛,而一個有長遠文化裝點的古城成了大熊貓憨態呈現的廢都,內在的本質全部推倒,隨著物慾而來的,人與城浸潤其間,也許只有如莊之蝶岳母那種瘋子才能建人所不能見,是人是鬼,是真似幻,舊的城市文明遇上新社會,舊的文人碰上資本化的文創興起,顯然作者有這個意圖,但終究還是留個一個個人覺得有點弱的結局.


 


   人類確實是個奇怪的動物,自以為很高明有情感,其實遠非如此,如果有人拍一部船難的電影,死了上千人,但只要故事的主軸放在如何逃出沈船,那麼驚險刺激就成了感官上主要的結論,隨著劇情起伏卻不會有太多悲催,但是這場船難加了一個帥哥演員跟一段夾雜著階級衝突對立善惡的愛情爭奪戰,一瞬間冒險的海神號變成鐵達尼,戲院裡就多了哭泣聲,彷彿其他死掉的一千多人都不是什麼悲劇了.這樣子延伸來,ISIS戰士的斬首影片能激起公憤,但可能幾百公里外戰斧飛彈殺了幾百人卻無聲無息,沒人覺得殘酷,也不會知道下令者與啟動按下飛彈發射紐者的樣貌.難道真不成沒圖沒真相?真實世界被操弄都可以如此何況是戲劇小說,前不久看了兩齣顧漫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好壞固然個人評說,通俗的角度已經勝過大多數,但說實在的好看可以,但這兩故事也太脫離現實了,一個高富帥追逐屌絲女的杉杉來了也還罷了,兩個金領鳳凰男搶奪一個落難灰姑娘的何以笙蕭默,也太不真實了.好看就好真實不重要的戲劇,但拿來說理就不行了,於是小說戲劇就不說理嗎?顯然又不是這樣的,作者有沒有刻意,我不知道,也許他是想順著大多數的心意而來,也許那種脫離現實的想像就是他個人價值觀的湧現,尋常平凡女的夢想追求,那究竟創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還是自己的的期待呢?


 


     回到廢都,賈平凹試圖在莊之蝶與周敏的對比中尋找失落的寫作心情,還是城市中失落的精神文明?一開場西京城就出了怪事,廢土中開出四朵奇花,這應該是書中的四個女人,唐宛兒,,牛月清,柳月,阿燦,隨後西京城上空驚現四個太陽,全城的人沒了影子,這四個太陽自然就是莊之蝶,阮知非,汪希眠,龔靖元西京四大名人,在主要情節還未開始前假借神話傳說,頗有些古典小說的味道,烘托出格局和氣象,但是突然之前這一個虛幻的開頭消失無蹤了,正式人物登場了,於是除了偶爾在莊之蝶岳母與收破爛的老人間,我們能尋到古老氛圍所透露的精神外,就是一大篇幅吃喝賭毒騙拐淫偷的各色情節,特別是當文中出現"此處作者有刪節",那意味著限制級的動作畫面,但實在也沒什麼想像,上頭的人憑這些就要禁書,實在正如小說裡所述,隨便找個人寫篇武俠小說,出版的時候封面用書法草字寫上作者全庸,人們搞不清以為是金庸寫的,自然就大賣特賣了,難道這些限制級的畫面就是它的重心,顯然不是,那也不過是名利與各種慾望的一種表現而已,作者也許沒那麼想講道理,只是一種情緒抒發而已,而那四朵奇花最終也被熱水澆死枯萎了.


 


  如果不理解時代便不能體會廢都的放蕩,賈平凹仿的古典寫的是世故,古人喜歡拐著彎說話,愛用曲筆,不駁人面,不讓人難堪。中文古典小說都曲曲折折躲躲藏藏,偶爾還要拿出一首詩詞鋪墊,才拍下驚堂木,話起天下大勢.回頭看莊之蝶的婚外情故事和當時引起爭議的性描寫,現在看來只是平常,電視劇隨便找幾部,那些臺詞對話都要限制級得多,但畢竟小說是20年前的,九十年代的人不這樣看,廢都帶來的煩惱,遠遠超越了莊之蝶受到的滿城風雨,官方的道德觀被嚴重冒犯,黨天下的報紙連篇累牘發文批判,甚至封殺了.但說實在的,從現在的眼光,作者當時還是帶點仿製味道,學習的語法,布局,成熟度自然遠不如後期的作品,但也少了老練後的油滑.可能是一種偏見,個人不太喜歡那些在學校裡教書然後兼寫小說的作家的作品,比較喜歡那些野路子寫作的作品,主要是生活經驗裡帶來的結構性與文字性與認同度有差異,畢竟我連好壞也分辨不出來,只能交給最基本的感受而已.


 


  莊之蝶與周敏似乎有意來個莊周夢蝶,一個無名編輯,一個聲名顯赫,到末了,傳說莊之蝶已經不會寫作,瘋了,要去肉攤買苦膽,市長經過恰看到這一幕,就相信了,然後莊之蝶這個牌子被看作失效了,於是明明是他的文章假託孟雲房之作還是能夠被市長接受,名氣太響了,想要不寫作,但他不能不寫,因為周圍的人需要莊之蝶這塊招牌,有這個招牌就能營利,贏取私利,有名的需要他的人氣,沒名的需要他的名來謀財氣,所以莊之蝶只能逃離西京才能不用寫作,而這種看人認文章的心態著實有趣,也是這本小說中大多數小段故事中屢屢出現的場景,也不只適合於上世紀,那種假性作派的文人,表裡不一的現實一直都是不變的,甚至爭名逐利還要裝模作樣也無分地界的,那個廢都廢人也不只出現在西京,在我們這個城市裡也是一樣.只是我懷疑這書裡所有出現女人的描述能否被人接受,連女尼都得搞墮胎,實在不太合乎當前的正確標準,而莊之蝶真正的慾望就在他那間專用的偷情房"求缺屋",盈滿則缺,"求缺"可不是簡單的道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