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

 fggdgdgdgdg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


 


   根據一塊出土的金牌,李兆良的這本宣德啟示錄有那麼些顛覆歷史的意圖,試圖證明在哥倫布之前明朝的鄭和早已先行抵達過美洲大陸,甚至鄭和的來到只能稱為再訪,鄭和之前的宋代,隋唐,早就有來自中國的探險者登上美洲,最遠者能追溯到殷商.當然這麼大的歷史顛覆是不容易的,如果沒有直接強有力的證明,即使下了再大的功夫搜羅也難免欠缺說服力,偏偏這一本正是如此,我佩服作者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對一個生物專業的學者來說,寫一本歷史專著時實屬不易,但是不得不說憑書中的這些內容來推論是過於牽強的.所以呢,這書看到一半,我就想到小時候看的一些專講地球上某些不可思議文明的書如復活島的石像群,南美高原大地上的怪線條,因為無法以遠古時代的科技解釋它的合理性,所以書都會推測這些文明是來自於外星人,這種推論甚至到現在還在電視台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節目上重複講著,現在我當然不會相信,但會把這些內容當成一個資訊,知道世界上某個角落有這種目前不可解釋來源的文明,所以我把李兆良在這本書所引用的東西如中國的冶金,製陶瓷,與美洲土著有類似的部分,或是兩地農作物,植物,動物基因,水稻耕種技術接近等內容當成資訊,因為也許他們都只是湊巧剛好有某些接近性,但若以此來推論兩者間的從屬關係,顯然是不夠有力的推論


 


    其實作者的用心是不差的,作者在偶然的情況下買到了一塊明朝宣德年間製作的金牌,本書的第一章就是想要試圖證明這塊金牌的真偽,成份,製作工藝,上面書寫的"大明宣德委錫"六字的分析,李兆良一開始就擺出了科學的手段,基本上如果這方式能夠一直用到最後,也許可信度會大增,但現實上它實踐不了,有些是主觀性上的問題,因為即使是科學性的檢定都不能單純似作者這般用法,必然還要旁佐接近類似地區的東西來一一比較,釐清前後,作者在做推論時用的概念是兩者接近近似即可推論,只要證明美洲的文明不是透過歐洲傳遞來的,卻與中國當時所存文明,物品,技術有接近性或類似性,就認為美洲原住民是不可能憑空自創,而一定是源於中國,這種主從關係的推論太過武斷,透露著濃濃的大中國文明至上主義,即使作者並沒有這樣說,書中所顯示中國文明優越論的背景實在是很明顯,若就科學技術客觀性來說,許多文明技術,藝術的接近性其實現在並無科學方法能檢驗連結,隨機性的主導被遺忘在這本書,個人其實不太同意無明證下就認為相似性代表有接近接觸關係.畢竟技術不是基因,沒有必然的傳導性,各自發展亦可能有相近的文明出象,所以,作者試圖用科學驗證企圖雖好,但執行上客觀成功率低,主觀的猜測面多,多數的內容是以兩者相近,所以必然是中國傳至美洲,這種結論用多了,內容的薄弱面便顯出來了.


 


    從本書結論更可以得見推論的大膽,作者認為鄭和等人是繞過了好望角,機遇性的遇到了順風,一路人越過大西洋到了北美,因為運輸船艦損害,使得一些人就留在當地,傳下了製陶,養蠶抽絲,水稻耕種的技術,另一路人則到了南美,帶上了玉米,番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其後並繞過南美到美洲西岸沿著大陸向北到阿拉斯加,留下了一些明代銅錢物證,最後轉回中國,是最早繞行地球的一群人.同時作者也因此推論最早的全球地圖便是中國人繪測的,西方人是偶然間得到這種地圖於是便有了哥倫布的航行.這種結論絕對是完全顛覆當前所知道歷史,只是沒有實證,大膽終究只能當外星人文明推論一般,一種資訊尚沒有知識性,所以這書不用當作嚴謹的歷史推論,視它是某些人的觀點與猜想即可.以上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君王論

  君王論(Arte Dello Stato)  


君王論(Arte Dello Stato)


 


   馬基維利在1513年完成這本君王論,距今剛過500年,500年來有些人成為本書的受益者,當然有更多人受害,書說的是君王的治國術(Arte Dello Stato),但這種治國術的前提,與基礎是建立在君王權力的開創,維持,擴張上,與多數被統治者的利益無必然正相關,甚至它強調為了維持君王絕對權力,被統治者的權益利益是可以被犧牲被忽略,被擱置,甚至剝奪,所以說,從普民的角度,這本書所談不是經世治民有利群眾的東西,反而可能身處其中會受到迫害,面臨恐懼,與顛沛不安.所以,我不知道看這書的實質意義,至少對於不太需要在團體中謀奪權勢者,實在沒有學習過分殘酷狡詐的理由.因此我把"君王論"與另一本書"厚黑學"當作是一樣的作品,讀者未必能做到,未必要做到,甚至未必須要,但至少要知道的一種觀念;或者也可以拿來檢視一下當前與過往的政治人物,哪些人正是善用馬基維利觀點的人?而那些人統治期間,一般人究竟是享到更大的福祉?還是像白癡一樣的擁護一個傷害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對馬基維利的治國術很精熟厲害但他的治理對大眾無益,那麼這種治國術對我們一般人而言也沒有意義吧!又或者也可以拿來作為集體中職場上謀求向上的手段之一.事實上這本書是馬基維利用來尋求權力復出的工具,他想用書的內容打動麥西迪家族來尋求一官半職,但沒有成功,後來麥迪西家族再度失勢,對於馬基維利與麥西迪家族而言,君王論都是一本沒有機會實踐成功的書.


 


    馬基維利認為能擔當君王重任的人必須具備獅子的力量和狐貍的智慧,獅子的力量強調君王兇悍果敢殺伐的個性和擁有強大軍力;而狐貍的智慧則包括政治上的謹慎靈活,善於把握時機,也精於權術,欺詐,騙術以及必要時做惡,作者認為人在本質上是邪惡的,忘恩負義變化無常是常態,一心追逐私利而逃避危難,人們學壞易學好難.對外,他告誡君主不可相信有恒久不變的盟友或敵人,一切隨實力和國家的利益為變動轉移,必要時可以背信棄義,對內,不可以相信人民對君主的必然忠誠,要避免遭到人民輕視和憎恨. 他說人民對於與喪失自身的財產相比,對殺害他們父母之仇竟然忘卻的更快,因此如果是花自己和百姓的錢,那麽與其慷慨不如吝嗇,因為這種慷慨要麽增加賦稅而招致仇恨,要麽揮霍自己的財產使自己變得貧困而令人輕視,如果花的既不是自己也不是百姓的錢財,而是靠擄掠,敲詐,勒索得來的別國財產,那就盡可以慷他人之慨而痛快淋漓,一毛不拔卻博得慷慨美名,他還認為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更好一些,原因在於人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危難,追逐利益變化無常,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會完全臣服於你擁護你,但是當你身處危險時,他們就背棄你了,因此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恐懼的人較少顧忌,因為從後者那里他們會得到迅疾的,無可置疑的懲罰.作者對人性陰暗醜惡一面揭示了君主在形成民族國家中的作用,洞悉到在一個政治活動不講規則的世界賴以制勝多靠暴力,權術和陰謀.君主論儼然就是一本政治權謀攻略,掀掉了罩在君王頭上的光環,道破政治形式的本質,那就是君主權力高過一切.


 


   書主要分三部份,首先是關於君王權力獲得的來源的分類,敘述了世襲君王權力,靠自己能力獲得權力的新君主,靠他人援助或運氣而獲得權力的君國,靠邪惡之道獲得君權的,以市民的推戴成為君主,或是教會支持的君主等六類不同形態和來源的君王權力的建立與維護方式的難易程度與方式的不同點.第二部分馬基維利在討論軍隊的作用,關於國家與軍隊的關係討論,他認為一個君主國在雇傭軍,外援軍和常備自擁君三種選項下,只有擁有自己的軍隊才是足夠安全和穩定的,雇傭軍與外援軍都是無法掌控的.而第三部分則是從義大利的歷史中找出一些道德上討論,所形塑的君王特性,他提出了幾個做為人和做為君主的價值差異,而這種差異是要保障君王的權力為優先,那些人類世界普遍被認為是善良的,正義的,慈愛的行為或決策,為了權力都是君王手下可以放棄犧牲,暫時無視的東西.


 


   我看的這個譯本是中華書局的,有點舊且錯字漏字不少,開頭有一篇蕭高彥寫的導讀還不錯,簡單且全面,反而成了全書的亮點,後面編者增加了一點歷史敘述,簡述了當時義大利的政治環境,背景介紹也勉強可以只是不夠清楚,以至看馬基維利要引述的一些當時的事件變化上會有理解上的落差就是.個人其實並不太有興趣於討論政治權術的書籍,對於人們迷戀或崇拜政治人物也不太認同,其實透過馬基維利的這本書正好應該讓人理解治國術或君王思維的真實面向是怎麼一回事,在這些權術之下,人民並不是在第一位,而是隨時可以被放棄,切割,乃至於虐待殺戮的,如果不看破這些,繼續受君王術的某些惡劣面來傷害,那愚蠢的就是自己,相對的利用這本書,讀者也可以看一下民選總統以後,那幾個擅長而那幾個總統又完全昧於君王論所寫一切而不自知!以上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打開高頻交易的黑箱

   fafaffafdf   (打開高頻交易的黑箱)      


 


打開高頻交易的黑箱(All About High-Frequency Trading, Michael  Durbin)


 


 這本All About High-Frequency Trading就當成上一本Flash Boys的延伸閱讀,如書名,它談的是關於高頻交易的一切,當然啦說是一切也太滿了,畢竟一個高頻交易系統的建置需要一個團隊,交易策略高手,程式編碼高手,數學高手,乃至網絡建置店鬧設備通訊設備的專才,這些特質應該很難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何況實務上也不可能,光是一個高頻交易系統程式可能就有幾十萬行甚至百萬行程式碼,那絕非任何一個人能獨立所能完成的,有程式交易設計經驗的人應該知道單是設計一個台股指數期貨的交易系統所需注意的事項就不少,而一個必須同時監控幾千檔股票,期貨,甚至幾萬種不同到期日不同履約價的選擇權的交易系統,還要串聯不同交易所電腦的資訊,那是何種龐大的工程?


 


  這本書的作者 Michael  Durbin曾服務於Citadel(城堡集團)的高頻交易部門參與過系統開發建置,Citadel的電腦執行著八分之一的美國證券交易,每天的交易額達到約9億股,其系統處理的股票數目甚至超過了紐約證交所,該公司的交易大廳非常安靜,維持大廳運作的約40名員工,他們的職責只是監督電腦是否在正確執行及發送交易指令,這些交易指令是由20多個程式設計員創造出來的,透過電腦執行每一種模組功能與指令,以及向交易所或暗池下單,所以這本書談的東西算很聚焦,沒有太多跑題的部分,關於交易策略,系統提速,與構建交易系統的各面模組,主要是監聽模組,定價模組,交易模組,管理模組,與策略模組等五項都有相關的論述,當然因為畢竟是談高頻交易的運作與架構,主要成分在系統分析與邏輯運作,但這樣的內容對於支援前面Flash Boy的理解應該是足夠的,且應該能得到更多,比如對於當沖者可以看一下書中對於order book的各種看法分析與衍生的交易策略,還算是頗為符合實際的一種分析法.


 


   因為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一種交易觀念與系統規劃,重點在知道它是甚麼,所以不多針對內容寫什麼心得,Durbin寫的算是很簡單明白的,不過因為Durbin可能主要是從事高頻交易系統的建置屬於後端的業務,所以他在資訊傳輸,硬體系統,軟體設計,甚至系統分析著墨較多,本書的中文簡體版翻譯的幾個人可能主要只是從事前端交易為主的人,因此中文版大部分地方翻譯的尚可,但一遇到跟軟硬體有關的名詞或功能譯文就顯得頗為外行,比如有一段寫"C++是C面向對象的擴充版本",實在是不知所云,我自己猜想了一下其實他是把Object-Oriented翻成面向對向(簡體書通常不會在文本中間夾雜原文名詞,有時會造成閱讀困擾),其實這個名詞本地稱為物件導向,如果不是剛好個人也懂一點程式這些東西,用前後文去猜測,實在是不知道在翻什麼,所以能夠看原文的也許選擇原文書吧.以上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Flash Boys:A Wall Street Revolt,Michael Lewis)


 


   一條新建的光纖,從芝加哥到紐約,這條光纖工程耗資三億美金,過去訊號從紐約傳遞到芝加哥來回一趟要16,17毫秒 ,這條新的光纖能快一點,13毫秒,一毫秒等於千分之一秒,快個3毫秒的意義是什麼?三毫秒比眼睛眨一下還短,為什麼值得花三億美金?但更奇怪還在後面,興建光纖的公司想把光纖租給別人使用,開始找客戶,他們開出的租金是每月30萬美金,一次租5年,給個便宜價1400萬美金,計畫能找到200個租戶,收益28億美金.而有客戶知道後竟然建議公司:能把租金提高嗎?這就是這本書想說的故事.關於時間,訊息,交易,制度,競爭,人心,豈止毫秒,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奈秒(十億分之一秒),這些客戶就算能爭一奈秒也好.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以前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只有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那斯達克等,有人認為交易所是個壟斷組織,不政不商,應該開放讓民間也能設立經營證券交易所,於是到了2008年陸陸續續就有了13間的證券交易所,以前想買IBM股票必須在NYSE,想買微軟就要去Nasdaq,但現在沒有這種限制了,任何一種股票可以在任何一個交易所掛單撮合.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每個交易所的電腦主機接收的是不同的掛單,雖然一個交易所接到下單之後必須將這個資訊傳給其它交易所,但因為交易所彼此之間的距離不同,以至於同一個訊息到達其它交易所的時間上有了落差,加上與他們連結的券商主機因為設備不同與距離遠近不一,也會因此產生資訊時間落差,而某一檔x股在A交易所與B交易所與C交易所的掛單價格不同,規定必須透過SIP(Secutrity Infomation Processor 證券資訊處理)彙整3家交易所的數據計算出最佳買入賣出價格傳達給券商,但SIP設備老舊,券商在接收客戶掛單後,雖然必需遵守規定幫客戶找尋最有利價格,但因為SIP老舊,所以有券商與高頻交易者利用法律漏洞將自己的主機搬到交易所的大樓中,並在自己的主機上設立計算SIP的功能,以至於它們能比一般交易者更早得到最有利價格,於是形成了個股最佳買入賣出價格資訊上的時間落差,因此藉由交易所間訊息傳達落差,交易所訊息傳到券商的時間落差等條件,創造成了一種可以利用多個交易所間資訊時間落差的漏洞交易,而盯上這個漏洞交易的最主要的人就是高頻交易業者(high-frequeny trading),除此之外,各大型券商如摩根史坦利,高盛等還有自己的暗池(dark pool),暗池就是類似於券商自己的交易所,只是它撮合的都是券商自己客戶的單子,因為資訊不透明,法律又沒規定需要公佈,所以給予的一些人趁機在價格上楷油的機會,暗池加上訊息時間落差就構成了做這Michael Louis眼中不公平的交易.


 


    首先,這些提早接收訊息的人,可以預先知道哪個交易所有人要買什麼股票是甚麼價位,於是它可以先跑到別的交易所去搶先買進再轉手賣給這個人,這稱為插隊交易,其次,為了讓投資人選擇在不同的交易所下單,這些近來出現的交易所有部分根本就是高頻業者設立的,因為交易所越多,產生資訊時間落差的可能性越高,他們獲利的可能越高,所以有的交易所提供下單補貼給客戶,於是就創造出手續費回饋套利的空間,而因為各種回饋機制不同,有的給造價者,有的給售價者,現在美股的下單組合約有150種,種類繁多,一般交易者根本搞不清楚,而白白送錢給人,其三,因為各交易所間的聯繫有時間落差,所以當某一個交易所有資訊時間落後的弱點時,投資人可以利用期間的落差,在突然間價格下跌的交易所買進然後再另一個交易所賣出,構成了落後套利.最後,還有一種就是利用業者自己SIP算出的最佳買入賣出價格與交易所規定的SIP算出的最佳買入賣出價格間的差異下手,據作者的統計,單是2013年Apple這檔股票就出現了55000次這兩種價格的不同,可見其中的機會,這種依SIP的時間落差獲利主要是揩散戶的油,靠以上這些時間策略,高盛的高頻部門一年可進賺4億美金,城堡集團(Citadel Groups)的高頻交易部門則能賺進12億美金,而這些交易成功的主要關鍵就在速度,而這裡速度不是靠人,而是藉由電腦,網路,與資訊處理速度所構成,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花三億只為了搶進3毫秒,憑藉著舖設新的光纖,將主機設在交易所大樓,自行設計SIP等改良功能後的業者會比一般的業者擁有近23毫秒的優勢,而我們一般的交易人恐怕是落後一秒以上.


 


    本書的主角小布,原是任職在銀行的交易部,在交易過程中屢屢發現消失的掛單與交易損失,因此發現了這種資訊傳達時間的落差,而開始了回溯追源之路,他召集了一批在電腦,通訊,計算,交易等技術人才,終於把其中的種種因素弄清,也找到了克服之道,它們設計出一種軟體,索爾,這軟體能克服下單之後資訊到達個交易所的時間差,讓資訊同時抵達,而避免了資訊時間被利用的可能,但他覺得光是如此並不夠,於是小布走了一條與鋪設光纖業者搶時間的業者不同的路,他不削於利用不公平產生利潤,他反而想利用公平性開出一條新的路,這條路就是創造一個新的證券交易所,這個交易所IEX接到下單後能以同樣的抵達時間將資訊傳到其他交易所,從而避免了因為遠近所產生的不公平,藉由破除被揩油的危險來號召券商來他這個交易所下單,只要他的交易所下單量大,就能創造出更多公平的交易,而這本書就是以IEX交易所的創造與其後經歷的一連串事情過程構成的一個故事,作者Michael Louis一慣的說故事方式,簡單,清晰,且引人入勝,對於我們投機客來說是個相當好看的故事,且從中能大概了解高頻交易的策略基本輪廓與方式,但一般讀者恐怕會陷在對於交易流程的陌生與那些技術用語而有所阻礙,但大致上來說總是知道在宇宙的一角有人是這樣在做交易的.


 


   這種高頻交易是否違法尚在可討論的範圍,但暗池交易存在的違法漏洞卻是明顯的,制度上的改良恐怕是必須的,這本書另外顯出了華爾街一個有趣的現象,書中那些寫程式的,搞軟體工程,通訊工程,數學計量的這些技術控通常不是俄羅斯人,華人,印度人就是像小布一樣是日本人,是美國人眼中的科學怪物,電腦宅男,但正是這一群人支撐著高頻交易技術,也支撐著IEX交易所的底層,可見任何技術都不能以好壞來看,他用在IEX就是好,但用在竊取機密就是壞,單看人如何使用而已,而且很可悲的一點是這些擁有高超技術的人往往只是照著那些金融高層所說來設計程式,每年只能領個幾十萬美金或百萬美金,但那些沒有技術的高層卻可以獲得千萬或更多的利益,其間的差異實在值得令人深思.以上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


 


   慈禧有什麼好寫?即使教科書與歷史老師沒有把學生教熟,清宮劇也出現了不少次,再寫也應該不會有太多新意,張戎的這本新書表面確實沒有太多超出過往的歷史秘辛,但對已經習慣教科書,戲劇中慈禧形象的人,這本書應該會看掉下巴,或讓人眼珠子跳出來.幫慈禧寫翻案文章雖不多見,卻也不是多創新的構思,但過去這些翻案頂多是針對某些個案,某段的歷史時期,這本書就是試著將所有這些個案連繫在一起,加上幾個作者大膽猜測,於是一個打破印象的慈禧出現了,開明,前進,有謀略,能容忍,戊戌變法的主張者,推動新政,西學,西式教育等完全不同於人們認識的那個慈禧,如果沒有太多考據,也許改編成戲劇也能有這種角度,但終究不是小說或戲說慈禧,而是一本純歷史,引述的考證書籍不少,多數是從1980年代以後陸續出現根據檔案資料發現新的結果而來,所以雖然仍對某些寫法描述有所保留,但這本書中的慈禧應該比傳統中流傳的那位更接近一些史實,它也有某些的執見與偏頗,雖不太影響整本書的思路,但終究需要保留點問號.


 


   因為大部分的內容在關於清末的書籍已讀過幾次,歷史故事反而不太是重點,主要是看作者怎麼寫慈禧,雖然是一個倒轉慈禧的映象的寫法,串聯的也不錯,但可能是一下超越太多,被作者弄黑的人不少,這些人在其他的書籍則沒有這麼大的形象落差,而作者有些引述來自其它作品中比較少見的出處,如美國駐京代表夫人,或幫慈禧畫像的西洋女畫家,或是混血女官及其女兒的回憶紀錄,終究不是那些外史,密史,秘辛,但是要寫幫他翻案就難免需要把一些過去的歷史重新釐清,問號自然是存在的,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可能這麼幾個人都是有問題的,而恰好能呈現某些事情的責任不在慈禧,比如清日海戰,作者除了重提砲管曬衣顯示紀律差外,還暗指張蔭桓將軍隊的電報密碼偷偷的送給日本人,讓日本人能預先知道清軍的每一個命令,但事實上他並無實據,另外究竟西太后所挪用的軍費多少,也非作者一家之言所能證明,但總之雖然他可能確實是主張必須持續購買新戰艦的人之一,卻未必其他人如翁同龢就是反對者,相對的所謂的康有為有稱帝之心,只是從孔子改制考得其一說未免千強,但康有為確實有近皇上謀官求高仕途的私心,並不是如它們自己宣揚那般,目前對於康有為角色與歷史定位的研究確實有打破以前所認定的形象,以前的許多著作包括教科書內容都受到維新人士後來宣傳的影響,事實上它們可能只是保皇派,對於改革,西方思想制度,或是君主立憲並不熱衷,至少在百日維新時還沒有太多這方面的主張,只是想藉光緒上位而已,至於康梁背後是日本人,個人覺得只是一種說法或彼此利用,並不完全如書所述那般,而究竟戊戌變法是不是慈禧的主張,個人還是懷疑的,作者的推論是自明定國是詔與其後光緒下詔書都要載明朕欽奉慈禧皇太后懿旨,但此點不是洽也能說明光緒是個魁儡,無法自作主張,即便是他已經親政下的變法,這方面作者引了不少茅海建的觀點,尚可稱有其期考究,而此處也引出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不管怎樣,慈禧最大的障礙還是逃脫不了時代環境眼光的限制,即使如作者寫的那樣開明,那是整個大環境上共同的問題,慈禧也不能避免.  


 


   慈禧是帝制時代上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擅長擺弄親貴權臣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朝的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雖然她許多不當舉措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一些挫敗與痛苦,但若從保持其本身權力的觀點來看,並不比其他末代帝王做得差,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與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但也有人認為慈禧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和推動,均出於維繫統治的現實需要,非出於真心支持,她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最後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畫的政變中爆發,慈禧大權在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太后黨政變成功,於是,百日維新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戛然中止,以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因此有人認為戊戌變法實際上是一次不成熟,過於急躁難以成功的政治改革,由於在極短的時間內改革幅度過大,激起了各級官僚的反對,甚至包括多數改革派的反對,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


 


   基本上這本書時從史考據,但我反而覺得拍成影視作品不錯,因為是全面的推翻舊有作品的觀點,雖然作者可能也不削戲說慈禧之類的,但這本筆下的主角人物有如書中一張附照,在辛丑合約簽訂後,慈禧回到北京城,看到城牆上有洋人,他抬頭揮手旁邊的太監也露出笑嘻嘻的模樣,雖然作者文中有說這是一種受西方影響的宣傳手段,但背後顯出的正是慈禧這個人的特質,即使是如此西方的公關手法,慈禧也不會拒絕,還做得非常自然,而萬一不是作戲是真實行為的流露豈不更說明事實,一張照片完全就讓她擺脫了長期以來被認定是保守,嚴肅,殘忍的老太婆形象,那麼她是不是真的如書所說北京城內唯一的真男人就值得推敲了,縱使有些作者主觀的臆測,其實也還是能接受的,當然懷疑的部分還是得要存在.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