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繁花

fgsgsgsgsaaag  


繁花


 


    跟預期中的不一樣,這本小說,繁花,並不是輕鬆的,甚至到最後發現它實際上是沉重的故事,這種瑣碎的文風,總覺得欠了大氣,似乎不適合這樣一口氣讀完,跟當前的市場主流比,繁花沒有崎嶇的情節,沒有激烈情感,甚至都不知道算不算一個故事,少了那種對於結果的急迫性需要,那就慢慢選擇品嘗,從頭到尾看到一群人不停的吃喝拉撒,上床下床,走走停停,找不到一個主軸的要被訴說的故事,並不知道作者金宇澄要表達什麼,寫上海的滬生,小毛,阿寶三個朋友的成長,成長生活,但似乎又沒有特定的物慾性目的,感覺像以前的中文小說,現在很少人寫這種文字為主,情節做配角的小說,當前主流是劇情跌宕扣人心弦或是曲折離奇才能爭取眼球,很多小說甚至都已經完全影像化,文字毫不講究的直白,寧可放重心在場景變化角色塑造,甚至角色性格與情節的變化都是用大段落,大量的描寫敘述,讓人一眼就能想像那個創作者想要的影像,但繁花不同,它沒有這種特色,寫的是一個尋常,緩慢,隨風擺動的味道,味道是從文字間來的,而文字是簡單的,一個簡單的,不響,透過打散時間軸交錯敘述形成演進,對比的日子.


 


   繁花敘述的凋零,老一代人可以說這是純文藝退散,而我先看是主流的轉換,也許哪天會再回來,再看是時代的演進,習慣的表意方式不同,要現在的小年輕提筆寫中文字,可能許多人邊寫還得邊想某個字如何寫,但改為鍵盤輸入就沒有困難,更不如隨手一按16連拍快速簡單多了,但不少老人家就沒法這樣使用新科技,如果不喜歡,繁花可以被視作文藝腔,說白就是裝,裝B,裝文青,乏味,而喜歡享用的人,繁花也可以當作純文學,經典文學,但這些與作品本身無關,只是顯示讀者個人的喜好習慣而已.以前有人喜愛自己買機殼,主機板自組電腦,覺得如此才是專家,有的人則專注品牌味道,認為法拉利機藍寶堅尼機才是高檔品味,或是覺得用ios比andorid高級多了,連我自己首支長笛都要買開孔無E鍵,以為這樣才是證明自己不靠機械之利,後來發現自己可笑,好的音樂與那些無關,於是裝與不裝,純或不純,都只是個人觀點,還是一時觀點.於是看到網路上寫王家衛取得繁花的電影版權,"原來如此"的想法立刻興起,想像東邪西毒,重慶森林,那個風格拿來繁花,找到某一條通向答案的大道,但也可能是崎嶇小路,誰知道呢?!


 


    小說是以滬生,阿寶,小毛三個上海人的部份人生經歷,作者特別的將時間軸切割成兩部分,單數章寫的是60年代到80年代,三個人由少年到成年的時光,雙數章寫的是三個人90年代以後中年乃至壯年的經歷,於是閱讀上會一路在兩個時間點來回跳躍.雖然這是一本用地方方言上海話來寫作,個人倒是沒太多感覺,繁花的特色,不能是將之看作上海小說,書中接二連三的人物的思維方式,行事做派,言語習慣,其間存在的每一個故事都能引起共鳴,就是它建立了一座與南方有關,與城市有關的人情世態,在北京話帶來的各種詞匯被廣泛使用,其他地區性語言,行為,思維方式,某種程度上呈現邊緣化的態勢.寫60年代,避不開政治運動,寫九十年代,少不了經濟開放大潮,政治經濟這兩樣處理不好,容易淪落俗套,那種俗套在小說里成了氣味,小說成了政治小說成了經濟小說,也就少了獨特性,以影響滬生家興衰的政治事件為例,金宇澄在書中寫了兩次,第一次用的是1971年的墜機事件,第二次用的是溫都爾汗的事件,終究沒有把政治人物的大名寫出來,雖然人人都知道那是誰,但這就是文本的特色,因為那也不過是影響滬生,影響跟滬生同樣背景的家庭,與跟滬生家庭背景完全不一樣的眾多人物或事件之一,小說不單在看政治經濟如何影響人,反過來主要是人如何處理這些變化,只有成功投射到人的身上,小說才真的有了人味,而不再是人隨劇情變動不停地在走位而已.


 


    整個時代的變化這麼大,寫的是滬西為主的一個區塊放射出去,如若沒有想像作者的心意,可能讀這本書時會以為在看一個冗長的市井故事,通篇離不開男女之事,在男歡女愛基調里,不厭其煩的試探,調情,曖昧,避讓,探索,糾纏.彷彿日子就命繫於此,那些一再被作者寫出來的隱晦的男女俗事,潛藏著一個時代小人物的命運以及生活狀態,每一次簡短的對話中,一來一回的目光里,人人都懷著彎彎曲曲的心事,內心與表現誘人人是表裡不一,言不由衷,虛情假意潛藏著密謀,一層又一層的交織.印證著時代的發展和一個城市的變遷,這一個個漂浮在上海這城市里的人們,像極了一個個應季節開放的花朵,看似都一樣,卻朵朵各具特色,各有姿態.熱鬧的開場,熱鬧的相聚,人物一個接一個,好像沒有孤獨的時候,卻又人人都似孤獨,而這一切在最後,每個人,朋友親故生別死離,不得而終,男歡女愛依舊,純真時代恩怨情長,終點即是起點,滬生想離卻離不得,阿寶有意卻不可得,小毛短暫得到失去,而後輪迴,陶看似即將有所收穫,卻意外成了荒謬的分離,看似非主角的李李出世,梅瑞破產一無所得,汪小姐意外收得遺產,都是孤獨的結果.


 


    許多人物的出現,並沒有走過場,作者沒有介紹人物的過去,而是需要的時候才把他們帶出來,繼而再安排插入,像一個個來餐會的人不就是如此進入宴席,然後才與他人產生互動,與化學變化.因為這些人物沒有過去,莫名出現,結果不一,筆墨重心不在個人的身世經歷,而是在飯局和交談,杯皝交錯之間,著墨的人物多,分散給個別人物的份量,所以多少帶點不清不楚的關係網與經歷間,顛覆了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模式.小說寫人物,總有種點到為止的感覺,留空處不少,全部讓給讀者去體會,這也就像我們身旁的許多過客,他們不我們生命中的主角,我們不會記得多久,二樓爺叔,海德,滬生的老師,小寶的大伯,五室阿姨,等等,能說它們沒有分量嗎?花各不同,大小,顏色,所在,時間都有它各自顯出的特性等待人們的採擷.


 


  雖然這書宣傳的是以方言語意來帶出傳統文本與西方文本間差異的探索,但對不是專業人的來看不是很重要,一個故事比表面沉重,但不是熱絡,沒有明顯的價值目的,正確目的,情感目的,乃至故事目的,不是大多數人適合的小說,寫文革沒有文革武鬥場面,寫階級變化也沒有大苦大悲,人在其中只是接受著這些變化回應著,但每一個回應卻隱藏著不可言的心思計算,而這種不直接的作品終究只適合那些特定的人,不是常人的選擇.以上


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危機、人性, 以及如何修正失靈的預測機制

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危機、人性, 以及如何修正失靈的預測機制  


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 危機、人性, 以及如何修正失靈的預測機制(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Risk, Human Nature, and the Future of Forecasting)


 


   在一場關於獨立書店經營的座談會上, 一個獨立書店的業者批評網路書店的折扣戰打壓了獨立書店的生存,此時,一位網路書店的經營者立刻回應這種說法是獨立書店不長進,獨立書店業者聞之批評這種回答簡直是態度傲慢,該位網路書店業者也毫不示弱,當下拂袖而去.商業經營本就各行其利,網路書店的回應也非沒有道理,不過就在幾個月前,這家網路書店也正以類似的理由頻繁在它的網站上宣傳本地書店,出版業對於服貿協議的質疑與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那會打壓他們的生存.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情況正是昨是今非的寫照,但在我看來網路書店業者的反映倒是相當一致,就是一路利己行為的延續而已.只不過因為經營的是書店,人文手法包裝,非物質的心靈意象,人們早已被這一套模式餵養習慣才會無視於核心商人的本質,以為有些什麼是異於常人的,人們於是會一再重複看到責人謀利忘卻道德.但批評者卻能自外於這種標準,正是正常人類的行為而已.


 


    這一本是Alan Greenspan的近作,原來並沒有打算找來看,事先假設沒有太多新東西,果不如其然,就這本中文版書腰上的那些廣告詞與書的多位推薦人所寫的觀點去看這本書確實沒有新意,不論是作者提出將人的行為考量放進迴歸分析中,或是他強調對於國家赤字財政與福利支出過度傷害資本投資的擔憂,基本上都不是太新的觀點,甚至不是太受歡迎的想法.首先,從引入動物本能,人類行為進入經濟模型中的想法,固然有他思考的必然性,但是從統計學的角度,因為過去的樣本出現了outlier,想在既有的模型中引入額外的變數來提高解釋能力是不是會引法其他的問題?這些引發的問題能否會讓新的模型其實反而較不具解釋能力?這些作者都沒有探討.其次,從投機客的經驗來看,將一個過去勝率已定的系統以改良勝率為基礎作為目標來進行系統優化,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值得有沒有絕對的未來性到目前為止都還是眾說紛紜的一個議題,同樣的質疑由操作系統轉到經濟預測模型中是不是同樣應該受到重視,這也非是一個學術出身的Greenspan能夠提供答案的.綜合來說即關於作者想藉由增加變數來提高系統的預測能力可能是一場複雜的統計遊戲,卻可能徒勞無功.其次Greenspan對於赤字預算的質疑,對於福利支出過度的警語實在不符合政治上的需要,當今世界有哪個國家的政治人物特別是民主普選國家,沒有一個不是以提出各種以支出為基礎的政策來吸引選民,減低福利支出無異是自毀前程,是不可能有這種政治人物的,畢竟政治人物的任期有限,只要能藉由這些支出福利政策上位,撐過他的任期,就能得到不錯的評價,又有誰能顧及未來看不見的人事物,或是財政破產,所以說從這本書被宣傳的兩大特點而言,實在是既不符合需求又可能完全徒勞無用,並不是很好的閱讀理由.


 


     當然這本書卻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特色沒有被列為重點,那就是Greenspan作為一個經濟學者,一個曾經做為經濟預測顧問公司的合夥人,一個美聯儲主席,他是怎麼來看世界經濟的運作,以及從技術面統計面上來分析各種經濟指標數據的關聯與運用方式,那些眾多數據模型的建構與推測未必皆是對的,但是身為閱讀者會有這樣的感想,原來他是這麼看某件事,原來那個數據他是用在這裡的,這種突然引發的讀者科學性思考的作用,個人反而覺得比起那些宣稱的作用來得更好,對於從事投機活動的人來說,有某些建模上的實用性,當然未必人人適用或人人會用,但有心者自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Greenspan從本書的開端就引入了動物本能,人的行為等說明,試圖以此為基礎將這些因素引進經濟預測的模型中,一如前面所說,這個努力未必有效,但是作者試圖以社會科學的方式說明引進羊群效應,恐懼,興奮的說明確實只能從2008年次貸風暴引發一系列危機來說明,並不能提供未來的有效性,所以從讀者個人的角色來說,我不太認同的它可能的作用,但是卻同意作者對於人心面對金融市場變化會產生的心理作用影響,畢竟這種市場中的投資人效應即使沒有金融風暴,也是長期的存在世界上的許多交易市場中,投機客們對於這些人類心理並不陌生,投資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也早不是太新奇的讀物,所以我能說作者找到一個好解釋,卻真的不能提供世界參與者生活實戰上解決問題,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專職交易者,大多數人除了羊群效應外很難產生獨立於外的個人見解與行動力,2008年的那些私人的避險基金或是從事放空者都是以自己的職業生涯與資金來從事冒險,他們有著屬於個人觀察世界變化的特殊方式,不是管理他人資產抽手續費交易費用的經紀商可比,也非像Greensapn這種調控總體經濟變化的人所能運用,更何況普羅大眾.因此要說一般民眾容易受這些動物本能影響,恐怕很難對於實際世界有太多幫助,畢竟除非美聯儲登高一呼直接宣稱當下就是危機,民眾應該提早風控,減低風險,否則任何暗示之法是抵擋不住這些動物本能的連鎖效應.相反的,因為美聯儲此次的無限制資金援助,讓某些大到不能倒的企業產生,甚至讓當下不會倒的企業都接收了額外資金,只會告訴大眾,以後發生同樣的事政府必然會出手幫助,反而增加了系統性的風險.


 


   此外就本書的論述內容,做一個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很容易在其中找到任何一段有關於屬於這個思想觀點下的觀察結果,與其說這本書是對於失靈預測的修正補充或是對於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看法,還不如說他是鋪墊在自由經濟上對於過去經濟與人性上的看法,是從這個基礎來發展出一切的論述,Greenspan表示他同意2008年的風暴確實引發出完全市場主義下可能衍生出的問題,但是這並非純然市場主義之禍,畢竟這個資本主義的觀點已經成功地走過300多年,其間或有起伏興衰與大小問題,但作為宣稱替代自由市場的任何一種制度迄今為止都未有長期成功的範例,即便北歐瑞典等國有曾遭遇支出過度的修正,因此要以一個金融風暴來宣告這個制度的崩解是毫無道理的.相對地因為民粹主義的興起,政治對於經濟問題的綁架早就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高度,任何一個宣稱提供民眾更多福利的政治人物都能吸引到許多支持的民眾,反觀那些呼籲樽節支出者卻沒有政治市場,以至像房利美房地美這種公司幾乎已經是變成打著政府旗號,大舉貸款給那些不具還款能力者,只是因為類似政府應該提供機會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買自己的房子這樣的口號政策,於是乎這個超級泡沫最不穩固的底層就這樣被種下.類似於這種對於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法所創造的惡果在本書中頻繁敘述,Greenspan以大量的統計數據來說明,同時佐以個人的解釋,這些內容雖然不見得必然正確,但這卻是少數一般民眾能看到美聯儲主席是怎麼運用統計方式來看經濟狀況一本實戰教材,能夠提供給人對數據不一樣新的看法與運用方式.因此,這不同於那些學術上的論述,作者是以美國與全球經濟的數據來做為解釋基礎,終究還是回歸到市場經濟的本質上,就戰略層面而言,Greenspan認為美國面臨許多嚴重的長期經濟問題,是由於對經濟未來投資不足之故,值得憂慮的是美國當前政治體系嚴重分裂,如果不能忍受短期的痛苦,採取果斷的補救行動,美國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危機之後,美國國會大幅提升金融監理的強度,Greenspan並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些新規定對生產力造成傷害,如果金融監理所引起的不確定性加以消除,讓股票風險溢酬回歸到正常值,靠股票與其他資產價格的上漲足以激勵近年來奄奄一息的市場,金融危機引爆的癥結在於金融機構過度槓桿,資產負債表資本項目受到損害之故,所以監理的重點在於資本適足,在於資本投資支出,而美國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注入流通性,雖可解短期問題,但是如果未能解決具破壞性的財政失衡,美國隨時可能爆發另一場金融危機.而美國財政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保險支出的快速上升,已嚴重排擠其他支出與民間儲蓄,導致民間投資與生產力下降,而未來有龐大的嬰兒潮世代準備退休,社福支出快速成長,戰後所得分配不均趨勢也一路上升,導致美國政治體系出現非常大的裂痕,Greenspan認為社會安全制度應大刀闊斧加以改革,但這是政治層面的問題,說服選民,將是新的政治難題,要說服民眾說指稱提高生產力比享受社福支出更重要,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


 


    在論述文化這一章中,作者以歐元的歷史為例,指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歐元是在馬克的基礎上做為統合貨幣的根本,雖然運用政治力量能將歐州各國的貨幣與經濟統合進來,但是卻不能因此改變文化與習慣,西班牙人,希臘人,義大利人並沒有因此變成德國人,他們沒有德國人那種勤奮自勵,節支開度的傳統精神,於是當便宜的金錢源源不絕而來,反而讓他們更加浪費,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經濟受難的程度更劇烈,同樣的道理,把這種觀點放到一國之內的福利政策,會產生如何的效果,恐怕也是一個頗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正是許多人不願不敢正視的,在選票至上的觀點實在是無解難題,而這種現象相對於兩種書店競爭爭議本質上也是一致的,競爭是市場主義的核心之一 ,它帶來效益,也帶來罪惡,但若想避免罪惡而除去競爭讓市場經濟消失,維持過去三百年成長的效益也就同時消失了,而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可以兩全其美的東西實在本身就是問題,甚至找尋兩全其美就是問題根源.以上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古拉格:一部歷史

古拉格:一部歷史  


古拉格:一部歷史(Gulag:A History)


 


  挺湊巧的,閱讀期間恰好在烏克蘭境內發生飛彈擊落客機事件,雖然烏克蘭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甚至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起源相同,但它曾被蘇聯視為可能的民族敵人,特別是在史達林時代的古拉格,即蘇聯的勞改營中,被當作人民的敵人而殘忍的加以迫害,跟猶太人,日耳曼人與其他蘇聯境內的少數民族等集體都在勞改營中遭到極端凌虐,所以今日國際地緣政治的紛爭實在是許多隱藏其中的歷史糾葛融合而成,絕非單一個獨裁領導者的霸權心態能完全解釋,當然比起獨裁者,現在這種世代集體意識恐怕更為恐怖,因為多數人創造的獨裁比一人獨裁更難改變,民族敵人,階級敵人都不只是歷史流行的名詞,它們到現在還在被使用,只是換了一件新衣服新包裝而已.古拉格不只是一段悲催的歷史,這本書許多有趣的意義是潛藏在內文中,等待者讀者去感受,當作者Anne Applebaum搭船經北海要到索洛韋茨基勞改營舊址時,船上的俄羅斯旅客非常歡迎他前去旅遊,但一聽到作者是為了勞改營的歷史而來,不禁臉色大變,"你為什麼不去看我們的經濟,文化發展","為什麼要去看勞改營?",這種對於過往殘酷的歷史的拒絕回顧與承認竟會是這個國家部分人,或是大部分人的態度與觀點,顯然即使明顯是歷史過程中的受害者,也可能同時具備著雙重的人格身分,因為能夠活存下來的,是否可能同時隱藏的加害者個基因與過往,所以漠然忽視比起高談闊論才是合理的反應回饋?這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一種可能,但是做為人,就不能忽視自己成為這種可能,我們不必憂慮別人是否被洗腦,而是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早被洗腦而不自知,讀歷史看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你自己,因而當人們高喊毛主席後頭加萬歲與高喊xxx後頭加當選,依我看來兩者本質上其實沒有差別.


 


  這一部歷史也許不陌生,索忍尼辛曾經寫過,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光環加上1980年代本地仍處在戒嚴時期,執政者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曾吹捧過索忍尼辛與他的作品,包括古拉格群島,伊凡索尼維奇的一天都是主流閱讀者的選擇,對於蘇聯勞改營議題自是不陌生的,事實上小說伊凡索尼維奇的一天還曾是赫魯雪夫用做批鬥個人崇拜的工具,曾幾何時索氏作品也在不經意中當了極權獨裁者的傳聲筒,為的只是剷除可能的政敵與史達林崇拜. 時至今日,在一個已解除戒嚴政黨二度輪替的環境,加上蘇聯解體消散的新時空背景下,沒有了這些政治需求與意識形態干擾,純粹是一個人性本真的需求,這樣的改變也是一種趣味.偏偏這趣味是由簡體書開場,序文裡有一部分分析了納粹的猶太人集中營與蘇聯的勞改營的異同,那麼書寫簡體字的閱讀人是否有感到自身的歷史黑箱,在古拉格之後也有牛棚,北大荒,似乎正是古拉格這種極端政治控制的延續?我不當他們的出版者藉蘇聯反諷時政,而是看成是一本普通的歷史作品,道德或是政治制高點不是這本書閱讀的重點,我們看的是集體主義與共同意識的一段荒謬時空,同時也能引領我們對一些陌生地區與民族歷史的想像起點,且藉由這些故事背後所推衍出的國家主義與問題起源.畢竟從這本書的附註中,我們知道關於蘇聯勞改營囚犯的回憶錄成百上千,數量龐大,每一個故事後面都有屬於它的哀傷與痛苦,如果只是要讀得這些悲劇,那麼這本專述的歷史作品可能遠遠不及,但是歷史作品較個人回憶錄的許多差異中,有一點是相當值得反思的,作者Anne Applebaum在文中也指出過:能夠撰寫回憶錄的人都有一定的條件,除了個人的文字能力外,很有可能個人曾經順應時代生存需要而做過的壞事都不會出在回憶錄中,這是人性的必然,也是我們認為存活者偏差的,所以比較起回憶錄與文學作品,歷史敘述也有它作為獨立存在的必要.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古拉格建立以來,俄共最初的想是透過勞動來改造政治上的敵人,當時政治犯和刑事犯分開管理,因為當時還處於要將社會主義制度強制灌輸給所有人的階段,目的以教化教條化為主,但後來古拉格的規模越擴越大,它的管理建制機構和目的也逐漸變化,彼此之間也產生了差異.人們在這裡遭到毫無人道的對待,各種殘忍屈辱的境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人在此刻已經毫無尊嚴,生命本身成為了最不被尊重的東西,那些極為殘忍的手法讓人不忍目睹甚至難以想象,而這些行刑者和囚犯又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發生角色互換,這是人性的真實還,也是歷史的玩笑,,古拉格持續了它政治改造的功能,民族的敵人,人民的敵人一個個被收攏其中,慢慢的它的功能發生變化,貝利亞掌權後,古拉格成為創造生產力的地方,為了計畫經濟,古拉格里的犯人成為廉價勞動力,按照著政府所設立的每種工作勞力的標準而執行著各種任務,從採礦,伐木,鑽油井,到修築運河,在不科學與無技術的背景下,試圖創建出最高領導所期待的成果,但是這種高度奴役的制度,並沒有創造出該有的經濟產出結果,根據科學性的統計,在大規模設立的古拉格中,沒有一個創造出的經濟價值超過它的設立成本,每一個勞改營是是上都需要從中央獲得援助才能生存,而不科學的人力勞動,雖然讓多數的囚犯都超時工作,但因為達不到工作產出的要求,於是囚犯多數只能得到相應低產出的糧食,長期如此因而餓死病死自殺的人難以估算,這是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真實歷史,並不是單純從馬克思資本論的研讀能得到的結果,很不幸,即使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頌揚馬克思的主張,甚至宣稱強大的極權政府不是馬克思的原始主張,卻沒有思考過為什麼真實的世界中宣稱施行馬克思主張的國家出現這種極權政府必然性,一定有其內在結構必要,而這正是馬克思沒有想過或錯想的,而勞改營經濟效率低落致收入不及成本更是早就被海耶克米塞斯給料中,正是因為缺少了市場價格的評價所成.


 


   古拉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布爾什維克黨先天存在的意識形態有關,當人們以政治身份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罪或行為正確與否時,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種價值暴力,強迫意識形態的暴力,這在革命年代暴力理論盛行的社會背景下,是為很多人所認同與奉行的,一個人可能因為他是富農或者投機倒把而遭到流放,這種判斷是隨意的,主觀的,有意識指向的,因此,在這套系統下,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政治身分定義的改變被捕或處死,沒有人是安全的除了獨裁者之外,所有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被捕,古拉格作為具備生產能力的囚禁體系,兼具懲罰與生產的功能,按照Applebaum所述,在一定程度上,史大林相信通過勞改營這樣的機構,能夠生產出大量工業品,創造出繁榮的社會經濟,而這些囚犯是不需要支付大量人力成本的,同時勞改營還能提供政治清洗,打壓政敵的功能,因此具有高度的極權性是這套系統能夠運作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威權獨裁者或極權政府意志,這樣一種有違法制的體系建立,隨時都可能遭到大眾的抵制對抗甚至予以挑戰推翻的可能,這些不是在資本論中能得到答案的.在合乎人權法治的系統中,監獄看守對囚犯實施暴力行為是違法並被禁止的,但是,在古拉格這種系統下,,囚犯實質上不是通過法律體系判定的,是由隨意的條件定義出來,整個古拉格系統中,看守與囚犯的關係是由政治身份來判定,所以只要政治正確,即便虐待囚犯甚至殺害囚犯也能夠被接受,政治正確必然需要通過政治站位來表達,而囚犯是人民的敵人,所以虐待囚犯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行為,在囚犯群體中,刑事犯往往也可以借用政治身份優勢,對政治犯實施暴力行為,從政治犯身上獲取食物和利益.勞改營內食物稀缺用品匱乏,居住條件惡劣,還要面臨古拉格管理系統的懲罰,與囚犯之間爭鬥,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一個人首要考慮的將是怎樣活下去,真實的人性就在這種時空上演,所以書中可以看到為了能夠到醫院休養逃避勞動獲取病人配給的食物,囚犯不惜吞玻璃,用釘子釘睪丸等手段自殘,因為這樣就能到醫院接受治療,那兒有走路臀部一搖一晃的護士,有麵包牛奶,幹凈的衣服和舒適的床,住進醫院是暫時逃離勞改營的一種方式,而為了這種短暫的享受,各種殘忍的自殘行為將被理解.



  
  閱讀這些歷史,並不是為了再一次感受過往的苦難,追憶苦難也不是為了批判歷史,而是希望通過展現這些歷史,喚起人類心中更多的愛.
Applebaum採用許多人的估計後分析得出古拉格體系中被強制勞動者的總數達到2870萬人之多,而約有近274萬人被殺害,無疑是人類歷史的一場悲劇,而以上的數字還不包刮在蘇聯集體主義下大清洗與引發大饑荒所死亡的人數,據估計超過2000萬人,但在這樣一個系統崩潰,甚至連蘇聯已都消失了二十多年後,還是有數不清的爭論與質疑,以至在俄羅斯旅行時,大多數的居民都對古拉格的歷史表現出冷漠和沈默, 我們常常錯誤的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線性發展的,未來總比現在要好,但事實上只有先行明白過去,才有基礎能裡解現在,也才可能真正知道我們要去的方向.獨裁者或極權政府從來不希望人民真正了解他們自己,Applebaum認為後蘇聯時代俄羅斯人對古拉格的集體沈默,不能不歸咎於繼續掌握的前共產黨人出於自身私利的考慮,但這種持續的失憶,最終可能延續古拉格的陰魂,只有當人們了解和思考古拉格越多,古拉格就越難在現實中復活.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