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fghdhdhdhhd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


 


   Tank原來的意思是儲存東西用的箱子,被賦予坦克這種意義正是100年前,當協約國同盟國對抗陷入機關槍與鐵絲網的膠著時,為了打破這種對峙,英法研發出的一種新型戰具,為了在鐵路運送時保密的需求,軍方便以Tank作為暫時替代用語,沒想到這名詞一直用到了現在,Tank便由單純的儲物箱變成坦克,算是戰爭下的一種產物.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訪問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時被塞爾維亞人暗殺,此事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上這種說法是教科書專用的,但教科書不會告訴學生為什麼斐迪南要去塞拉耶佛,更不會說其實斐迪南早就接到警告會有塞爾維亞人要行刺他,更不會說塞爾維亞槍手一開始並沒有打中,而是倉皇應變不及的王儲車隊急忙迴轉時給了槍手再度開槍機會而被擊中,彷彿第一次大戰就是這麼一件不怎麼重要的地方行刺事件衍生出的蝴蝶效應,但事實上第一次大戰的產生因素並不是如此,充其量只能說它是個導火線,戰爭可能是1870年普法戰爭以後歐洲新興民族國家的勢力對抗與隱忍的必然結果,是鄂圖曼帝國滅亡後區域內民族主義興起的衝突延伸,甚至是更遠的匈牙利王國與拜占庭帝國爭戰所遺留下來的長期問題,要說確定要為這一場戰爭找出真正原因,實在很難定其一尊,而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過程,雖然信史的時間與人類出現的時間,或是與地球形成的時間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任何一項人類文明,文化,社會的轉變都不是像開關一樣瞬間轉換,而是會經歷一種長期的演進形成,人類社會不是人文學者科學性實驗的結果,是人類生活一日日逐步累績轉換的過程,不明白這一點,把歷史當成教科書或競賽節目的定式答案實在是社會的一種損失,因為只有透過對這些演進的了解,才會明白人類的愚蠢與無知究竟到什麼地步,也才能體會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在爭奪爭戰的本質,當然戰爭不一定是壞的,對某些陷入比戰爭環境更壞的地區或人民而言,也許戰爭反而是脫離苦痛的必要手段,只是這種手段成為正當的機率相比之下實在太低了.這本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正是講述這場戰爭的戰場爭奪的過程,作者Liddell Hart約在1930年代寫下這本原名大戰真相的書籍,這本書比起其他史書而言略嫌枯燥,沒有太多的秘辛祕聞或傳奇故事,也沒有以人物故事性的敘述為主,上下冊份量不小,硬吞其實有點難以下嚥,畢竟說太多兩軍對抗的布防,移動,與兩軍主將的算計,思考,實在不是一般人會認為有趣的那種書籍,當然這個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人類歷史上曾出現的一場重要戰爭,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是它被拿來看的動力,我個人則是以為雖然有些近年關於一戰的書籍出版,但這本1930年代的作品思慮較單純,思想也是當時人的模式,反而給我們看看以前的人沒有被太多現代化觀點汙染下的是如何來看這次大戰的,比起大戰帶給人們的想法,看看當時人們看大戰的角度,追求時代的特點也是一種不錯的目的性.


 


  書分八篇,前三篇說的是大戰前的歷史背景,各方實力,與應對計畫,後面五篇則以年度劃分1914~1918每年一篇,每篇有一個當年匯總,再按當年發生的重大戰役分成若干章,所以即使不看各章,而只看各篇匯總也能瞭解個大概,只是這樣分與以往看的書不太一樣,連貫性似乎不太好,有些內容呈現跳躍,弄不清是翻譯的問題還是作者故意這樣寫作,閱讀上不習慣.


 


    這本書在很多地方都使用辟謠的方式,甚至乾脆指出某些事件長期以來被認為的發生原因是假的,功成或失敗的戰役往往只是隨意與機遇的結果,而不在某些人的英明神武,高瞻遠矚,大多數的將領非但沒被神格化反而在Liddell筆下經常顯出愚蠢的一面,霞飛,福煦,邱吉爾還是德國的法爾根漢都有被挖出平凡,平庸,乃至決策猶豫,缺乏眼光的時刻,這終結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於是沒有所謂的馬恩河會戰,坦能堡會戰也不是有意設計出來的,俄軍的冬季攻勢竟是大戰中最大的神話,日德蘭海戰是一場展現雙方所有缺點的湊巧會戰,但是這種態度無疑是嚴謹的,雖然會使這些故事顯得過於平淡無聊,甚至會覺得一戰中許多戰役簡直發生的莫名其妙,過程莫名其妙,結果也是莫名其妙的一連串荒唐決策與猜測的結果,但這才與真正的人類歷史與人類智慧貼近.一戰的主要作戰樣式為塹壕戰與突破,決定了它不會像二戰那樣多姿多彩,Liddell主要著眼於一點,也是貫穿全書的兩個矛盾,即交戰雙方高層指導者計劃中的戰事與戰術規劃的樣子和實際開戰之後形成的樣子是完全不同的,即計劃與實戰根本不同調,往往計畫與實際根本是兩批不同的人在做的矛盾狀況,這些內容與及其產生的原因佔了絕大篇幅,以至於書所呈現的趣味面很少,荒唐性的故事則是一則接著一則,而這些大概是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了解的人所完全沒有想過的部分.當然因為書主要的內容就是在描寫大兵團的佈陣,推動,各地區主要的將領如何執行,而上面的規畫者如何思考在各地區的兵力配置,牽制,乃至於發動一次區域性戰役的目標,與執行過程,結果,所以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相當枯燥,書中地圖的配置不足且分散在各篇中,造成閱讀上的困難,比如香檳地區或法蘭德斯區的地圖都太簡略,書中幾個重要的戰役都在此發生,很多地名地圖中沒有註明,頗為可惜.


 


   撇開那些戰術上的場面,個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呈現的最大特點是由專業戰爭轉變成全民戰爭,在一戰之前往往一個區域性的戰役勝敗就能決定兩國間戰事的勝負,且雙方的部隊皆由專業性的軍人組成,以勇氣式的平行隊伍前進攻擊,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走向全民皆兵,以大兵團的會戰形式一個接著一個爭奪勝負,期間並沒有哪一個能具備完全決定性的效果,也沒有絕對性的行進方式,而這種全民皆兵的大戰形式,它的殘忍性絕非傳統戰爭所能相比,傷亡人數與過去相比更是驚人,凡爾登碎肉機也好,俄羅斯壓路機也罷,都在顯示這種大規模殺人的現象.其次,一戰創造出由傳統的士兵戰爭轉換成武器戰爭,戰術戰爭的新時代,機關槍,鐵絲網構成的壕塹戰形成僵持,因此衍生出新型態的武器,包括毒氣,戰車,榴彈砲,乃至,潛艇,大型戰艦,空軍,這些新興的武器非但殺傷力大,且改變了戰爭的型態,與創造出新的戰術思維,甚至影響了二戰與以後的戰爭型態.其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的勢力樣貌,美國從此崛起,俄國因而發生革命由共產黨取得政權退出戰爭,且共產國際從此誕生,深深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歷史,俄國退出,甚至於讓日本有機會獨霸於中國東北,且取得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英國取代土耳其成為中東地區的主要強權,對於後來的國際情勢有著另一種改變的影響力.最後,一次大戰因為有東西兩條戰線,參戰國又史無前例,同一陣營的國家領土未必相連,甚至交戰國間彼此交錯,理論上應該有一個跨越國家的統一用兵規範的組織,但實際上開戰的前三年幾乎是各自為戰,命令也互不統屬,因此法國防線上英法兩軍元帥的私心考量與對命令虛假的執行一再形成戰事遲疑不前,造成資源浪費不說,還造成許多戰役直接性的失敗因素,所以拜戰爭之賜,資源,人力整合等管理,經濟等問題也成了戰後快速發展的領域.


 


   而另外一面則是戰爭究竟沒有解決問題?從現在的角度,後來的二戰不就正是一戰節束處理不當的後果?放開來說,整個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問題,一直到100年後的今天也仍然存在紛爭屠殺,至於中東地區更趨嚴峻,上星期還看到電視節目裡在介紹伊拉克遜尼,什葉,庫德三大勢力可能引發的新戰爭,而這些正是戰爭眾多結果中的一個,誠然如開頭所寫,戰爭可能可以改變一些比戰爭環境還差的狀況,但卻未必是萬靈丹,很多時候條件不是決定戰爭與否的必然因素,人類的思想與價值才是關鍵,想想看這幾日阿富汗發生的名譽殺人,從我們的角度十足荒謬的觀念,能否藉由戰爭這種強迫性的動作來改變?恐怕並沒想像中容易,這種人類思想,價值的武器,與毒氣恐怕比戰場上的還更厲害,至少從伊拉克強人被美軍捕獲,換上民主政體後,實際卻造成國家分裂來看,這種因為民族,宗教,傳統等價值的選擇問題遠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解決,而我們也不敢期望人類間的彼此爭戰會因為現代化而消失,最多只能期望那種傷害規模範圍不要太大痛苦不要太久而已.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