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ookovkkk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Joel Brinkley)


 


  政治的問題是政治問題,社會的問題是政治問題,經濟的問題是政治問題,教育問題還是政治問題,醫療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只要涉及人民與政府或政府對政府之間,它就應該是政治問題,而如果有一國家全國公務系統軍公教醫人人都在貪汙,都在收賄,護士醫師幫人看病前要先收錢,窮人申請醫療免費資格要先收錢,小學生每天進教室前都要先給老師錢,檢舉貪汙官員前要先收錢,警察檢察官要查案前被害人要先繳錢,政府今天規劃你家土地都更,明天就派軍警來拆你屋趕你走,可以猜想一下這個國家的樣貌會怎樣! ? 


 


 


  原來是看羅斯巴德的書,突然瞥見這本,先跳過來看,簡樸債,不對,是柬埔寨:詛咒的國度,說的是柬埔寨近代的簡史與國家社會狀況,書是一個記者Joel Brinkley寫的,所以呢,有新聞報導的優點,輕鬆寫實,缺點是可能看完就可以拿去當廁紙,不,是拿去當二手書賣,不是這書不值得看,是它沒有太多想像中的深度與廣度,另外在意的一點是,這本中文版的人名翻譯,似乎與我記憶中媒體常用的都不一樣,我記憶中的人名如布里辛斯基,橫山林,韓森,華勒沙,施亞努,而這書用的是布納辛斯基,韓桑林,洪森,瓦文薩,西哈努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這顯示的正是過去關於柬埔寨政經的書籍與報導不多,沒有太多公認的一致標準,所以也不能說這本算錯譯,只是像波蘭團結工會的華勒沙譯成瓦文薩很難立刻反應過來,這應該不算很罕見的名人吧,那位布里辛斯基1979年因為台美斷交還來過台北差點被砸車,就算譯者不知,編輯似乎也應該發揮點功能才對,另外這本書的翻譯其實也有問題,比如把一家私募基金公司Leopard capital被翻成一個基金經理人卡皮透(說實在這真的翻的離譜,很糟,capital是一般國外基金或金融投資企業常用取名的部份,怎麼會把它當成一個人名),看到翻成這個我突然噴笑出來,顯然譯者編輯對金融市場完全外行,加上錯字不少,都降低了它的閱讀價值,雖然如此,因為是一個本地少見的主題,畢竟媒體通常只對東南亞旅遊美食有興趣,那些政經發展都不在他們的眼中,所以優先看這本也還不壞.


 


 


   關於柬埔寨恐怖統治的作品,連電影都只看過一部,還是1985年拍的The Killing Field,相當湊巧,電影說的正是以美籍採訪記者與柬埔寨籍攝影記者於1975年金邊被赤柬攻下後的故事,雖是舊片,還是約略能反映出當時的恐怖狀況,詭異的是片中飾演攝影記者的演員吳漢潤於1996年在洛杉磯被殺,後來有人作證是赤柬波布叫人幹的,雖然真實性待疑,也算是讓這段歷史增添另外一段詭譎,讓大家看看什麼是國家暴力,電影拍攝時洪森是越南培養的魁儡柬埔寨總理,現在2014年洪森還是柬埔寨總理,但已經號稱是民主政權選出的總理,事實上洪森根本就是從赤柬出身的連長一路扶搖而上的獨裁者,卻是聯合國花了30億建造的民主制度下選出的總理,看看今日的柬埔寨,依舊貧窮落後貪汙腐壞,國家年度收入全被政客與公務員分贓,靠著年年的國際捐贈才能維持國家運作,但卻沒有人拿洪森及其所屬獨裁政權有辦法,而在不少柬埔寨人眼中這個獨裁的洪森,非但不壞,還是讓他們生活逐漸變好的領導者,別以為這樣一定有什麼強破獲監控,一切可能是與過去比較與傳統無法消除的思維結果,至少與赤柬的波布統治比較,洪森還可能真的好一些.,赤柬的大屠殺幾乎消滅了柬埔寨四分之一的人,但這個屠殺卻是沒有理由的,人類史上只有不得已的戰爭而沒有不得已的大屠殺,但柬埔寨的大屠殺遠遠超出了人類正常思維的底線,其性質使所有人至今難下定義,因為它既不是種族間的,不是地域間的,不是利益衝突間的,也不是宗教間的,甚至都稱不上意識形態間的對抗,至今也沒有理論或著作能說明或解釋它,只能說這是向人性的底線挑戰,是一場向著毀滅人類也毀滅自己的種族自殺,這種反人類反人道反文明反理性的,類似癌細胞一樣的政治產物居然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沒有任何的跡象,它就這樣無因出現,即使去了解波布政權與它的歷史,也不一定能了解,看著前進高棉中那個攝影記者必需裝作不懂法文,不懂英文,甚至不能讓人知道他能識字,因為光是這樣就足以構成被殺的理由,甚至一個看來像小孩的人都能拿槍殺人,只因被殺者不符合赤柬所教導的標準,或者只是想殺就殺,200萬人就這麼淪為枯骨堆,電影沒交代,本書也說不出,那究竟是怎樣的理由,不過那終究只是過去,柬埔寨人民的問題是當下與未來似乎仍看不到擺脫痛苦的出口,即使他們中的部份人認為洪森已經帶給他們比較好的生活了,它們能投票,它們有民主制度,但仍然是沒有解救的出口.   


 


 


  雖然本地對柬埔寨的報導不多,但其實它與本地還是有若干連結的,它是一個適合本地傳統商人生存的地方,柬埔寨當前的主要產業是旅遊,農業,紡織,它的人工成本低,非常符合講低成本無技術的老式台資企業,最大的特殊性是柬埔寨對於習慣靠政商關係取得行業特許權的企業而言簡直就是天堂.柬埔寨的最大貪汙者藉著各種授權如森林開採權,都更重劃,種植園,河川砂石採全,甚至是石油開採權來取得賄款,或從事小恩惠的基礎建設學校,橋梁,道路請這些企業買單來博取民眾的選票.柬埔寨的基礎設施水利電力皆缺乏,不利於資本密集高技術的企業,但卻恰恰是這種低毛利人力高掠奪性的企業天堂,所以說非常受到本地傳統商人的喜愛,所以若本地有柬埔寨相關的報導,不是出現在旅遊節目的吳哥窟或赤柬屠殺骷顱頭堆,就是這類型商人在當地的事業狀態,當然是不可能出現那些背後見不得光的黑金交易,於是人們要不就是以貧窮視之,就是以觀光眼光來處理,所以這一本與其說是在談柬埔寨,某些角度也可以看看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人,所以有幾個部分值得深思,主要集中在書的後半段,前面三分之二的部分談的社會不公貪汙等現象只是一個引子,首先是國際捐贈機構的角色,雖然不能否定他們歷年的成績,但是這本書隱約的批評了國際組織駐柬埔寨人員享樂揮霍生活,與它們的工作目的毫不相稱,其次是對於前赤柬政權統治成員的審判,雖然國際組織積極,但柬國人民普遍沒有放在重要事項上,對某些受難者來說,一個赤柬高官被判徒刑35年,人民的反應是他竟能在監獄中無憂慮三餐的度過餘生,而自己卻還要面對洪森政權貪汙,辛苦工作也不知下一餐在哪裡的窘境,這差異實在諷刺,其三對於未來,作者Bringley反而是從柬埔寨的過去寫起,寫出他們有千年王國不願改變的習慣,也有被殖民者與獨裁統治者一再玩弄的生命與生活,於是人人改採個人主義,完全不管他人,對於任何人都信任,以至於國家一詞或角色不是他們生命中認定的選項,但可悲的是他們逃不掉,也擺脫不了,以至於未來,除了那些已經有國外求學生活經歷的人外,人人沒有期待,至少還得等洪森掛掉之後才有可能有所期待.


 


 


  某些時候笨也是有好處的,就是他要害人的時候傷害不那麼大,那個時候聰明人智商高的人最可怕,害死的人是百萬千萬計的,因為不管是算計還是言詞辯論都能走在人前,所以事情出乎意料時,結果總是很慘,不過沒關係,通常聰明人還是有能力自外於傷害之外,只是那些被他計畫保證之內的人可憐而已,當然啦照例聰明人應該不會同意這點,這裡面最悲劇的除了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外,就是聰明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麼..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

rtrttetjdn  


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Stephen Greenblatt)


 


   我以為這書應該可以賣得不錯!不過轉念一想也可能剛好相反.大轉向所傳達的內容有一部分是與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論述一致,如烏托邦的均等主義,享樂愉悅的追求,擺脫物慾的控制,這些應該是它易被接受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它訴求的無神論,人無來世,無果報,人不需要為了來世而求諸敬神與道德主義,凡此主張皆與普世價值觀不同,除了可能觸怒有宗教信仰者,一個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恐怕潛意識裡仍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果報思維,皆不容易同意此種近乎大逆不道的主張,我常言"若惡有惡報,善有十倍惡報,一般人會不會因此改變他的行為?",而正是這些異端思維可能會引人反感.以上這些有爭議,或說被誤解的思想價值是構成本書論述的主軸,作者Greenblatt藉著15世紀的一段故事揭露著上古時代的一本詩篇所引發的思想挑戰,讓中世紀以來被基督教廷牢牢控制住的設會與人類思維逐步解放,而後有步入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乃至現代化多元發展的可能,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是勉強推衍還是合情入理,也算是一個有趣的出發點.


 


   這本有點蝴蝶效應的意思,故事雖稱不上詭譎.但從一段荒唐的教廷歲月中擷取片段,正是表現出本書所欲傳達的觀點起源,西元1417年一個書籍獵人找到的一本上古時代的書籍,它是一種長期隱身在修道院圖書館被封印的瘟疫,由外在刻板內在可能相對猥瑣下流的僧侶控管著,這本被發現帶著思想毒素的書是在西元前1世紀由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 )寫的物性論,而那位書籍獵人卻是一個剛因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被囚禁撤銷職務而失業的教宗秘書波吉歐.說書帶有毒素,是因為物性論的主要調性是圍繞討論無神論,盧克萊修雖然不認為神不存在,但他認為神就其本質而言,享有永恆的生命與寧靜,沒有任何的憂愁與痛苦,而且對於人類的行為漠不關心,也就可以衍生為神的作為與人無關,而由此盧克萊修得出了所有宗教主張不過是一種迷信.世間無輪迴,無果報,無因果循環,人類不會因為討好神而得到任何好處,人世間最大的善來自追求快樂.這種對於任何宗教而言皆堪稱大逆不道的主張,卻由一個教宗的秘書波吉歐發現了這本書,而恰恰波吉歐非但不認為盧克萊修的主張為異端,也不覺得其所言荒謬,反而還深深被物性論的主張所吸引,這已經產生了極大的戲劇效果,讓人不自覺想接著去看發生了什麼,而事實上波吉歐打從心底對於教士鄙視,覺得他們表面上謙敬莊嚴,實際上專搞見不得人的荒淫,貪財,斂財各種不入流的行為.


 


 偏偏15世紀初正是教廷分裂,屬於基督宗教的慘淡時代,事情起源於中古世紀,由於聖經不普及,聖經解釋都由各地方主教擔任,主教的權威甚至因此高於聖經,基督教信仰在這時期控制整個歐洲世界,羅馬教會有了教廷的稱呼,羅馬主教也有了教宗的稱呼,其影響力範圍甚至超過政權,政權的執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從各地教會獲得捐稅,掌握神職人員任用以及司法權 ,一直到十三世紀下半,英法兩國的皇室貴族,因自身利益不願受外來勢力影響,對於羅馬教廷的干涉越來越無法容忍,到了十四世紀英,法在神職人員任用及教會司法權上已轉回到君主手上,但仍向教廷納稅,但由於神職人員的腐敗,教廷勢力漸漸低落,在1300年左右,義大利和法國開始爭取對教會的影響力,教廷一度遷移到臨近法國的亞威農,隨後七任教宗都在亞維農治事,此後甚至出現同時有兩個教廷與兩位教宗的局面,1409年巴黎大學的教授們提議召開比薩會議,決議將兩位教宗都撤職,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會議法義的兩位教宗都沒有出席,各國仍自擁各自認定的教宗,因此比薩會議後形成了有三個教宗的局面,也就是本書中出現的若望二十三世,本篤十三世,額我略十二世三人,一直到主後1415年的康斯坦司公會議,才正式取消了三個教宗的職位,消除了教會的分裂,但也把教宗的權力限制在立法的團體就是大公會議,但如此卻仍無法解決教廷腐敗的問題,而若望二十三世還遭囚禁,教廷的權威大失,而這是波吉歐尋找書籍的時空背景.


 


 物性論是現存唯一系統闡述古希臘羅馬的原子唯物論的著作,全書依據德謨克利特開創的原子唯物論,闡明了伊比鳩魯的學說,批判靈魂不滅和輪迴說,將唯物主義的觀點貫徹在自然,社會和思想領域.它批駁了宗教迷信,論述原子與虛空.指責宗教蒙蔽人們的理智,貶低人的尊嚴,叫唆人類作出不道德的行為,使人們陷於極端的貧困.盧克萊修通過具體事例論證了原子和虛空的實在性,他認為原初物體的形狀是有限的,從物體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論證虛空的存在.物性論把原子論和感覺結合起來,提出可能性表明性質,不可能性表明虛空.認為宇宙是無限的,物質和空間都是無限的,宇宙中有多重宇宙在形成,發展和消亡,我們的世界並非唯一存在的世界.它闡述了原子運動的規律性,說明了世界和萬物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偶然性的存在,它論述了靈魂的本性,區分了靈魂和精神,認為靈魂是生命的本原,精神是意識和理智,二者都是物質的,是由極其精細的原子構成的,描述了宇宙,生物和社會的形成過程,並著重描繪了人類與社會發展的圖景.推測到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認為理性能找到滿足需要的手段.


 


 這種違反人們長期以來習慣認知的主張,別說在15世紀,即使到了今日也不容易完全讓人接受,特別是對於輪迴與果報,連受到比古人更多科學教育的現代人都不能跳脫,甚至學歷越高的人越愛追求這種概念,雖然說只要不妨害到別人,管人家要感謝師父還是讚歎師父,或是要教訓自己小孩,但偏偏實情就不只如此,中學生活活被打死了,街邊的開廟的收入比誰都好,地下錢莊還要找打手來討錢,但是開宮廟給發財金的不怕信眾不十倍奉還.這就是現況,更遑論什麼修道,心靈課程滿滿參與者,彷彿人活在當下是為來世,是為了一種根本不知存在與否的報償.對這種價值觀最不屑的無異蒙田,他的隨筆集中存在著大量的伊比鳩魯學派的思維,雖然他並不完全認同,但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他曾詳讀物性論,一本記著他閱讀筆記心得的舊書,隨筆中對於性的愉越與超脫對於死亡的恐懼的篇章不少,可能正是來於物性論的感悟,雖然可能有人對於蒙田的言行並不喜歡,認為那是一個自外於群體的自利個體,不值得推崇,但是恰恰是這種隨性自在的個人主義反映了物性論中一種解放思想,與盧克萊修一樣,蒙田輕視人們因為害怕來世而遵守道德,他堅持要以自身的理性與物質世界的證據做為自身的規範,他極度厭惡自我懲罰的苦行以及對肉體施予暴力,珍視內在的自由與滿足,其實一切的根源在於對死亡的恐懼.想想看這種以未來綁架當世,以國家,家族,道德等主義綁架一個人所有的思維與行動的觀念幾乎是我們一出生就籠罩住我們,連中學教課書都要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這種簡直完全箝制一切的思想.就物性論來說,想要擺脫這些就必需了解事物的本質.從物性論來說就是宇宙中沒有設計者也有沒有創造者,混亂與秩序的模式不是出自任何神聖的計畫,神意只是一種幻覺,世上不存在宰制一切的計畫,而事物的形成是偏離的結果,在所有有知覺的生物生命中,元素粒子的隨機偏離決定了自由意志的產生,如果所有的運動都隨著一條已經預先決定的長鏈行進的話,就不可能有自由可言,然而,我們的自由意志總是與命運搏鬥,但是宇宙不是為了人類而產生,宇宙也與人類無關,人類並不獨特,也不如自己想像的具有特殊的存在地位,雖然人類不願承認,但人類最珍視的特質實際上與其他動物並無不同,也許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同樣的道理,所有的生物都有其獨特性,人類的社會不是開始於和平而富足的黃金時代,而是來自於原始的生存戰爭,為了生存,人類產生了某種初步的社會合作能力,但建構鈕帶關係與社群所需的風俗習慣,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盧克萊修卻挖苦的說雖然狩獵採集的生活死亡率很高,卻不像文明時代因為戰爭,船難與飲食過量死亡來的更高,人類的靈魂跟肉體一樣都是由相同的物質構成,因為沒來生,死亡對我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一切有組織的宗教都是迷信與幻覺,這些幻覺完全來自於渴望,恐懼與無知,人類會將自身求的權力,美貌與安全投射出去,以此塑造出神的樣子,人因此而淪為自身夢想的奴隸,但偏偏宗教總是殘酷的,雖然宗教總是承諾希望與愛,但它的深層基礎是殘酷的,因為宗教總是訴諸報應懲罰,讓信眾感到焦慮.所以盧克萊修主張世上沒有天使,惡魔,也沒有鬼,應該要忘記這些東西,人類生活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愉悅,人生應該致力追求幸福,沒有任何倫理目的比為自己與他人追求幸福來的崇高,其他主張,如為國服務,榮耀神明或統治者,透過自我犧牲以追求美德,這些全是次要的,錯誤的與欺詐的,人類的需求很簡單,未能體悟需求的限制,將使人類陷入徒勞無功的追逐.


 


   當然要朝向一種價值觀的突破並不如寫作般容易,即使如蒙田,在那種時空背景下還是得以隱誨的文字,低調的自我才能如意,像書中胡斯或是布魯諾的挑戰宗教的權威,下場就是火焚,這些異端故事中隱喻的正是對宗教的嘲諷,殺了人還有理,有理就能殺人?而那位為8位教宗做過秘書的書籍獵人,雖然未必熟讀物性論,相信從他後來做到執政官,擁有財富,婚姻多子,所展現的結果,應該也算是物性論相當的實踐者.只是這些反對宗教的主張,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意就是.以上.


  


 


華爾街的物理學

 rttrtrtrtrtrtrt   


華爾街的物理學(The Physics of Wall Street:A Brief History of Predicting the Unpredictable,James Owen Weatherall)


  這書雖然稱作華爾街的物理學,不過原文書的副標較接近書的真實內容,即人類預測金融活動的發展史,而本書將焦點放在以物理學,數學作為發展預測工具的歷史上,想看金融物理學密技的人應該可以跳過了,基本上沒談什麼實質技術面的東西.個人算是對本書八成以上的內容熟悉,以前在別的書上都看過,所以較沒新鮮感.這類談投機工具的書以前多半是國內專業出版投資投機書籍的出版社取得版權,這一本出自平常並不出這類書籍的出版社倒是稀奇,但也許就是如此,書中有些人名的翻譯跟以前認識的不太一樣,不過除了開篇與結尾賣了James Simons[James Harris Jim Simons]的名聲外,實質內容是完全沒有Simons的任何一面,不過這不意外,他本來就不接受關於投機技術的採訪,多數以投機活動為專職,特別是從事避險基金的人,基本上是低調不與媒體接觸的,市面上目前沒有任何一本關於Simons談論他投機技術的書,不過對於金融物理學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從這本書看到一些這種技術發展的歷程,對應於那些不談前因後果只有純粹數理推衍的金融物理學專書,猜想一下技術面的內容目的與實戰效用,當然這樣做難免辛苦些,效益上未免不划算就是,正如這本書它的定位一樣,想深入又要淺出並不容易,一般的記者不懂技術面,專業的人又不知讀者粗淺到什麼程度,很難兩者兼顧,恐怕也是出版這種書籍本身的難處. 


 


因為內容多數看過,所以只提幾點對本書的感想


 


 1.作者對於預測或操作系統角色的看法是動態的,符合實戰時該有的認知,Weatherall指出以物理或數學方式所創造的操作系統不意謂代表真理,它只是一種以接近法觀察世界的方式,意思是說任何的模型都需要經過時間逐步淘汰與調整,沒有完美的東西.而我個人的經驗是起碼使用者自己該知道怎樣的行情下自己的系統能表現得最好,而怎樣的情況下就是系統表現最差的時刻,我們未必要經常更換操作系統,但起碼該知道趨吉避凶,知道優勢劣勢,而不是抱著使用一個絕不出錯的萬能工具,發生錯誤就以為系統無用.


 


 2.基本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本身並非創造金融風的兇手,放空手法更早有長遠的歷史,它非但不是不道德的行為,相對於虛假的炒作,違法的內線交易,放空反而有阻遏的效果,起碼對於善良的投資人而言是一種自保的手段.過度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往往不是集中市場掛牌的主流,投資人應當留心資產管理業過度包裝的商品,看不懂的商品往往是陷阱所在.


 


 3.交易系統的優劣,不是以高明先進科技與傳統人工簡單來區分,自己最擅長用最順手的系統就是好系統,雖然計量金融看來有科技背書,不論金融物理,高頻交易,對沖價差似乎埋藏著神秘面紗,但其勝率勝果未必較為高明,只是它與傳統模式比較,是一種較為機械化的交易系統,對於無法堅持固定模式的人言是一種較直接的改正手段.


 


 4.作者James Owen Weatherall對於處理黑天鵝的心態很正面,他同意Taleb的觀點,認為這種稀有事件確實會造成重大影響,但我們總不能因此不過可能有機會倒塌的大橋,或是不去有被強震震垮的大樓,即使在金融市場,這種正面處置的態度才是引領金融改革向前的一種心態,尋找對自己有利的黑天鵝才是一種正面的心態.


 


  書從巴楔利耶的布朗運動開始,到奧斯本的對數常態分配,曼德布洛特的碎形,萊維穩定分配,進入索普的對沖基金,布雷克,休斯的選擇權定價模式,這些已經不知看多少次的內容,中後段以從預測地震,天氣,到為火箭測量壓力槽的各類物理人法默,派卡德,索耐特,施莫林和韋恩斯坦等人進入金融業與它們採用的方式介紹,雖然內容粗淺,又欠缺對於系統的詳細介紹,但總是比沒有好一點就是,以上.


 


 


以下是一段Simons的演講 講題是 Mathematics, Common Sense, and Good Luck: My Life and Careers 



下面是楊振寧與Simons談物理 數學 投資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