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 ,加來道雄)


  這本書讀來不太順,一方面它的技術要求高些,雖然裏頭沒有半個物理或數學公式,似乎也不要求讀者需要具備這種知識背景,但是它沒想像中的平易,封面的宣傳上打著與時間簡史類似的定位,但讀過後覺得若沒有對量子有粗淺瞭解,裡面的某些內容會有囫圇吞棗雲霧縹緲的感覺.由於本地沒有翻譯這本,只有簡體版可以看,我不知道這樣的翻譯算不算好,但若有問題,憑我的程度恐怕也分不出來究竟是自己的基礎知識差還是翻譯差就是了,總體而言,單就主題,這絕對是一本很棒的書籍,不怕啃硬貨的人,倒是可以找來看看,如果已看過前面的量子史話,這書恰好能接上,它所寫的正是微觀粒子的一個延續,集聚這個宇宙最小的構成物後它究竟如何構成世界?又成形出來的宇宙是怎樣的?這本書就是談宇宙學發展以來曾出現的各種觀點與主張的演進歷史,大爆炸後,宇宙的膨脹是如何擴張?它會造成何種影響?宇宙的結果會是怎樣?看得出來作者加來道雄想寫出能讓我這種物理程度低能的人都能讀懂的用心,但能不能達成,恐怕還是會因人而異,說來湊巧,這幾天剛好在國家地理頻道看到關於宇宙大爆炸的專題,加來道雄也曾出現在影片中,我以為他在科普或量子學推廣給普通人的傳播上也算有經驗,所謂的平行宇宙是指在我們的宇宙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宇宙,這類的宇宙可能和我們宇宙的物理常數相同,但粒子的排列法不同,而有的宇宙物理常數與我們宇宙不同,另外還有可能是根據量子理論所發展出來的,一件事件發生之後可以產生不同的後果,而所有可能的後果都會形成一個宇宙,以薛定諤的貓為例,一旦我們打開箱子,就會出現一個活貓的宇宙與一個死貓的宇宙,只是我們只能單獨在活貓的與宇宙或死貓的宇宙,而見不到另一個,世界即如此隨事件的延伸而不斷產生的新的宇宙.


  話說人文社會與科學是兩個有間隔的領域,但無巧不巧,在控制這個觀點上似乎有趨一致的現象,大部分社會學者都試圖找到一種控制法則,社會工程術,想把人類社會當作機械一樣的完全掌控在手,越聰明的人越以為如此,所以社會主義,福利國家,乃至馬克思主張都一再有人擁護,即使它曾經失敗,後繼者還是認為那是執行者的問題不是社會工程術有問題;而研究物理的人則試圖找出一個公式,法則,還是定理企圖完整解釋宇宙產生,與伴隨的現象,甚至化學元素出現的因素與過程,就是期待以一個萬有理論來解釋一切,像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正是這種的代表,當然到目前為止,萬有理論這種思維可能還不能被證實,但後繼研究者卻依然堅持這條道路,目前以M理論被公認最可能接近解釋的萬有理論,所以說從了解,控制這一觀點來看,人文與科學實在差異不大,但其中仍有差異,從宇宙學的觀點,某部分的研究者認為這種絕對性的真理可能只是一種夢想,反璞歸真,反而認真思考了人類出現的目的,有那麼點哲學的味道,更加的重視對環境破壞或人類生存的重視,只是他們不是從類宗教傳道的模式來說理,而是從人存在的意義作考量,起碼加來道雄正是如此宣告自己的想法.


  大爆炸之後已經歷130億年,未來還有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年要走,但最終的結果卻可能有了猜想結論,就是宇宙將逐漸的變冷,冰凍,最後將解體為一團無生命的電子,中微子與質子霧,物理學與熱力學定律很清楚,如果宇宙像奔命一樣的繼續在膨脹,我們最後將難逃命運,而人類可能在那個之前會先被逐漸升高的溫度燒為灰燼,要是有幸躲果太陽轉為白矮星的劫難,最後可能也被壓扁,或DNA因為溫度降為絕對零度,而沒有辦法進行生命的延續而消失,也就是如果從當前已知唯一的智慧生物的角度而言,未來的世界是逐步走向毀滅的,對此,宇宙學研究者試著提出在毀滅時刻之前,讓人類能透過宇宙旅行,尋找遷移到另一個可以提供與地球類似的星體,將生命延續下來,若以上的想像無法達成,也要透過訊息的留存,與未來生命科學技術上可以合成DNA,或是合成機械人,再將訊息傳入,藉此將人類的智慧生命延續下去.


 然則人真的能控制,能算計嗎?事實上地球的出現都不知能算是機遇上偶然或是宇宙平均論的必然,這創造出哥白尼原理與人擇原理的差異,一個認為人的出現是宇宙平均法則上的必然,而人擇原理則是主張人類的出現使宇宙設計的結果,人類豈能如此自大,以為人定勝天?要知道如果地球離太陽遠一點,海水可能都會結凍,離太陽近些則海水可能沸騰,月亮要是小一點,則地球自轉的軸可能會偏移90,進而為天氣創造了不穩定的因素,如果木星的質量更小一點,那太空中流動小行星,彗星或隕石可能就不會被拋出太陽系,增加與地球碰撞的危險,從微觀來看,如果核力弱些,物質可能會被爆炸拋離而不能形成星體,造成溫度迅速冷卻,核力弱強一點,則可能會陷入坍塌,更甚者,一個DNA的產生可能需要數億年的醞釀,但要讓宇宙中一個地方維持數億年的穩定,那何其困難!以至於,人類的出現,甚至地球這個環境出現的機率,恐怕比想像中要低得多,在大爆炸後的130億年中,浩瀚的星河中,究竟還有沒有一個與地球具有相同條件的星體,實在是令人好奇又懷疑的事,畢竟在一個穩定數億年的星體中,又恰好擁有與地球類似的條件的星體能有多少?何況那個溫度高一點,或低一些的差異可能正是生命體出現的關鍵因素,可以說,人類何其幸運,正好在宇宙中就出現了這個環境!但物理學家卻期盼能從探索這種萬有理論來完全解釋,那可能成真嗎?天文學家Hugh Ross把生命的存在比作龍卷風在襲擊廢車場時湊巧完整裝配成一架波音747的可能性,此正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實在有太多因素需要剛剛好,劍橋大學的Martin Rees認為宇宙受到6個數字的支配,只有這6個數字調節到合適的值,才能滿足生命所需要的條件,首先是ε,ε是指氫的相對數量,一般等於0.007,在大爆炸時通過聚變轉化為氦,如果低於這個數字,質子和中子就不能結合在一起,我們身體中的原子就不會形成,如果高於這個數字,則聚變的速度會快到大爆炸中剩不下一點氦,今天就不會有恒星為行星提供能量;其次是引力N,如果引力弱一些,那麽恒星就無法凝聚並產生出聚變需要的巨大溫度;如果引力稍微強一些,恒星會升溫過快,它們的燃料在生命還沒來得及出現之前就燒完了;第三,宇宙密度Ω值,此值代表宇宙的相對密度,值太小,宇宙擴張和冷卻的速度就會太快;值太大,宇宙在生命起步之前就會坍塌;第四宇宙常數λ值,宇宙常數決定宇宙的加速度,如果它稍微大幾倍,它所產生的反引力會把宇宙炸飛;如果它是個負數,宇宙就會劇烈地收縮,進入大坍塌;第五微波震幅Q,它代表宇宙微波背景中不均勻分布的振幅,這個數字小一點點,宇宙就會極端均勻,稱為死氣沈沈的一團氣體和塵埃;如果這個數字再大一些,那麽物質就會在宇宙歷史中提前凝縮成巨大的超星系結構體,最後是宇宙維度的數量D,一維的宇宙太小,二維的宇宙生命形式可能會解體,而四維空間中行星圍繞太陽的軌道就不穩定了.Rees所提正是所謂的人擇原理,因為這種奇跡般的意外,生命意識才在宇宙中成為可能,但使生命得以成為現實需要的一系列範圍狹窄的參數,我們恰恰就在這麽狹窄的一個範圍內出現,恐怕即便有上帝之手,也未必能夠創造出來,何況人類當前的科技,智慧,材料器械尚不能完整的揭其密,只能半探測半模擬加上人類的想像才出現了這個對於宇宙猜測的學問,而宇宙學的困難在於,它多數的主張在當前不能以實物實驗得證,一方面只能透過衛星或探測器蒐集資料,另一面則是以粒子加速器的撞擊實驗,但這本書中許多的理論是其實是來自於想像,所以很多時候這門學科被部分人當成幻想而非科學,畢竟那種十維度的空間究竟代表什麼,尋常人實在難以體會,更不可能具象化,然則宇宙學可不單純是想像或是不實際的科學,依據發展研究的成果,它最終可能帶給人類一條出路.


  拉高視野的角度,顯然物理學者是樂觀的,儘管宇宙最終的結果是慢慢地走向大凍結,這些人始終認為能夠找到逃離悲劇宿命的通道,Nikolai Kardashev將文明依照所產生的能量劃分為I,II和III類,它們依當時的科技技術分別能掌握一個行星,一個恒星和整個星系的能量而動,他認為當人類進入第III類文明時,就有能力做出跨星系的時空移動,那時也正是改變人們命運的時刻,而目前的人類只在0.7I類文明時期,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讓人類去研究如何做出時空移動的方式,穿越蟲洞,甚至找到白洞,這些活動都有機會達成科學家設想人類殖民火星,離開太陽系,甚至進而能改造恒星,改造星系,利用暗物質的想法,甚至在我們宇宙的時間將近終結時,人類的技術將能造出一個星系那麽大的粒子加速器,透過它創造新的嬰宇宙,然後讓將整個文明的信息膠囊穿過蟲洞注入嬰宇宙,使文明得以重生.個人欣賞這書最終一部份的論述與想法,在這些物理學家的眼光中,地球確實存在一個神,這個神並不是被人格化的神,他不會聽你祈禱不關注人類行為,物理學家的神是建立在一種和諧上,是理性之神邏輯之神,這神不認為人的存在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加來道雄指出人的存在是為了自己,必須關注的只有自己,因此人必須擁有愛,樂於工作,娛樂,人需懂得利用自己的專長,同時要了解人必須使未來比現在更美好,也就是人的存在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生繁衍不斷向前.


 本書中所談的許多觀念假設,包括物理性質的猜想或是宇宙結構的型態,有大部分在當前的科技條件下是無法驗證的,有些人認為平行宇宙缺乏經驗主義的關聯性以及可測性,同時缺乏物理學上的證據和可否定性,因此且這些理論目前而言太過形上學且只是在停留在數學結構上的層次而已,這種看法確實是當前談平行宇宙論的硬傷,因此黑洞,蟲洞,白洞,弦理論,M理論或是其它看似不可思議的物理猜想,讀者也不可能證明或證否,但個人認為這部分可以忽略,單是從宇宙論所衍生出的人文思維或是科學想像,其實已經能夠帶給人一些特別的視角,很不同的一面,因此,所謂11維度空間的時光之旅,我只是當成一個科學提議,起碼在當前可見的時間中,那暫時還達不到.以上.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用賭場思維交易就對了

fgfgfgf  


用賭場思維交易就對了(trade like ca casino,Richard L. Weissman)


  關於談交易的書籍,不管上不上得了檯面,大約只有幾種面向,尋常暢銷物要不是吹捧一種交易哲學,就是販賣一種交易系統,或觀念,或是強調某種系統的神奇準確魔力,還有一種是做為基金或資產管理公司的宣傳物,常是以包裝公司某個主管為投機專家的角色,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觀念,目的其實不在賣書而在販賣商金融商品,而像本書Trade  like a casino這種以專職交易者為對象的書籍,也逐步由冷門轉而變成尋常讀物,似乎想以此為專職者也變得較以前更不被人誤解,當然許多人對此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若不是想得太糟,看作賭徒,就是把它想成太過理想的職業,以為是以小利賺大錢的捷徑,而這本書與其他類似的書籍,談的就是專職交易者會遇到的問題,與作者提出可能解決的方式,如此議題看似美好,但憑個人看過這類書籍數量實在不少,只能說大多數內容只是些微的差距,大原則上依舊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真正願意將書中內容化成行動者的比例低到極限,其實沒有太多人因此而成功,且真的成功者恐怕也不願意拋頭露面,因為沒有自我宣傳只會帶來壞處,會因宣傳帶來好處者又往往不是真的靠交易謀生,而是靠著塑造包裝成成功交易者形象謀生,這兩者差異又不是一般人能分清楚地,因此想憑閱讀此類書就期待什麼力挽狂瀾,或是改變命運的捷徑,那絕對是太過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已,至於為什麼成功的交易者自我宣傳會帶來壞處,因為一旦讓人知道你是個金融交易做得還可以的人,立即要面臨人們的同一個問題,那現在有什麼股票可以買?美元如何?黃金還會跌嗎?原油續漲嗎?問題是這種宣傳招來的結果跟交易獲利有何關係?既然無關,何必自找麻煩?有那種必然需要名滿天下的需求嗎?而這正是交易者與包裝成投資專家賺錢的人兩者間最大的差異.


 Trade like a casino,顧名思義,交易者的生涯跟經營一家賭場有類似性,請注意是經營一家賭場,不是做賭徒,何鴻燊是不懂賭術的,交易者自然不是賭徒,莊家有機率上的優勢,賭徒沒有,但是想釐清這些並不容易,困難點不是在技術,是在價值觀,人們一看到casino自然就流出道德上防禦機制,認為這是壞事.賭場擁有機率上的優勢,加上控制下注額度,嚴格控管厚尾事件所帶來的傷害度,長期下來自然能平穩的獲利生存,作者Weissman即是以這個角度來說明交易與賭場經營的類似性.一面透過尋找正值期望報酬的交易系統,另一方面做有效的風險管理,與資金管理技術來建立類似於賭場的優勢,而在這兩個基礎條件下,再在生活,行為,習慣,心理等各層面建構相關必要的手.


 關於交易,個人不會說得比這書更多,畢竟雖然在交易生活中的同時還是需要不斷的做新方法或模型的研究,但終究不是以研究為業,因此不多重複書中的內容,不如先從撲克比賽者的角度來看看,可以去youtube搜尋關於2013 wsop final table的影片,這是德州撲克年度大賽大賽的決賽,儘管9個人要進行數個小時比賽,但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類似交易活動的行為,首先是構成一場比賽的大多數局數,我稱之為無聊之局,就是發牌員發牌後,除了一位選手外其餘選手都自覺拿到2張不好底牌,因此選擇蓋牌放棄,輸掉這一局的盲注,唯一沒有棄局的人則贏得該局,但這樣只是賺到該局基本盲注而已,並不可能贏到大錢,而這種無聊之局佔了比賽的多數時間,直到有另一個人也選擇跟注或加注,這時比賽才有了起伏,競技,如果參賽者的運氣差不多,理論上每個人贏得無聊之局的次數應該會接近,但實際上就是會有人運氣較佳,而那些輸多了無聊之局的人,眼看籌碼逐漸減少,往往會在勉強的狀況下選擇拚一把跟注或加注乃至all in,這種衝動不一定都是壞結果,也有運氣好的時候,壞的結果就是輸光離桌,運氣好時則苟延殘喘繼續玩下去;其次,獲得冠軍的是個新手,撲克大賽跟圍棋或高爾夫等技巧技術佔獲勝成份較大的比賽不同,圍棋或高爾夫的去年冠軍今年繼續稱冠的機率高,撲克冠軍可能只是因為運氣好,今年撲克大賽的冠軍可能明年第一輪就淘汰了,而撲克高手雖然未必然能奪冠,卻能讓每年在競賽或賭局中獲得的獎金保持著一定水準,也就是他能盡量利用撲克比賽中非運氣的部份提高贏錢的期望值,使得自己能在運氣差時賠得少,好運來實則獲利多,而能以此為生.


 所以先提wsop,是因為相對於交易者,撲克比賽的運氣成分更高,且交易人可以觀望不做單,不做單自然沒有虧損,但撲克參賽者即使要棄局,還是必須付出盲注,交易者相對較撲克比賽者更具贏錢優勢,世界上既然有人以德州撲克做職業,當然更有可能有人以交易維生.但絕大多數有興趣,甚至是已經專職許久的人對這個行業誤解太多,類似Trade like a casino這種書如果放在一個較高的位階,從宏觀一個工作的角度,去閱讀或欣賞,是比較好的方式.個人接觸一些想從事或正從事交易工作人的經驗,大多數仍然視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先擁有一本武林絕學秘笈,或是無敵兵刃,不管是否參與,最好能夠每擊命中檔檔飆股最好,再不就是說漲就漲說跌就跌,也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從技術面做到第一高手,那麼怎麼可能會不賺?而似本書這類談交易的書籍基本上就是否定這種面向,否定這種可能,原則上就不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必勝的招式或武器,把焦點回歸到以機率為主的交易策略上,並佐以相關的風險管理,資金管理,心理狀態,生活調適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是說實話,一個人有點錢,到隔街的號子開個戶頭就能下單交易,賺賠不就一翻兩瞪眼?輕鬆寫意,因此一般人是不太可能理會這種交易策略面向,大多數人認為交易不就是下單,低買高賣,哪還要花時間寫什麼交易日誌?研究測試各種交易策略的歷史?研讀各種可能的資料?認為只要技術夠準就行了,花那麼多時間心力去搞那些策略,心理,資金,甚至還要學各種專業程式交易軟體TS,MC,Wlab,還要自己寫程式,努力這麼多最後還是可能要賠錢,在神準派的眼中這些行為豈不是跟傻瓜差不多!?.


 事實上這是無法辯駁的,連歷史上都有六出祈山全無功,造成我們很難以此說明正路較險招更好,但是人生總不能老是憑藉運氣吧,於是我們應當讓交易者如同職業棋手或職業高球選手一般,擁有一個能夠維生的基本方式這本書談就是讓你自己找到或建築一個生存方式,只是現實世界的問題是,當一個有志從事交易者採取這些被認為正確的方式總是先遭到市場的羞辱回饋,當一個人停損後價格又返回到原來的交易方向,當一個勝率七成的系統卻出現連續6次虧損交易,當一個正常系統交易者虧損恰遇上一個恰好賣在最高點者,你要怎麼讓人回歸現實?於是你在現實世界中只能碰到號稱神人明牌販賣者,或者知道你從是交易就要問你能有什麼股票買的名牌需求者,你還會怎麼願意跟人談論這些所謂的正確?還不如一個人靜靜地從是自己日常正常的交易動作,至少我在生活中除了自己外,還真的沒有碰到過另一個每日定時寫交易日誌,計畫研究的人,至於其它那就更是緣木求魚,試問如果這些正確基本的事都很少有人在做,更不用談那些專業的規劃及包括軟體MC,TS,Wlab等的程式規劃撰寫,人們需求的只是一個明牌,簡單的低進高出,因為他們的認知中交易部過是到隔街號子上開戶就能做的事,哪有那麼多複雜的工作,更何況做了那些可能還是徒勞無功.所以,這種書雖然有人看,卻很難是理財書籍的主流,因為人們已經被教育那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然這書談的是以莊家思維交易,我就以此把書中幾個點實務上碰到但書中沒有,屬於我個人的體會提出來,首先是關於正期望值報酬系統,關於勝率,其實我們能找出好的交易系統,它的勝率並不會太高,因為價格是我們衡量行情的方式,但交易系統的參數或數學方式都是我們主動找來去描寫這些價格的方式,並不是價格真的樣子,人們是以歷史資料來描寫這件事,只能說過去它有這種型態上的機率,但對於未來,價格重複歷史型態的機率比想像中要低得多,高勝率的系統可能只是一種過往現象,未來可能會重複,但也可能如本書所說產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使原來的方式變得無效,實際上資料型態重複發生的機率實在比想像中低,因此切莫自傲於當前系統勝率,這是可變因素,以最近一年的台股為例,單日成交量超過千億以上的交易日竟不到五根指頭,量縮日震幅更是縮小,期指當沖者應該很能體會這種結構性的大變化,原來的交易系統可能做得很好,卻很難在此期間持續適用,畢竟震幅太小,打破了原有系統優勢,因此即使現在使用的系統勝率高,專業交易者還是不可能一招用到老,持續的研究都是必需的.其次,從事專職交易,是有一定資金條件的,這方面作者未談,但是不合理的期望報酬,不合理的勝率期望,沒有安全資金的規劃,在在都影響對入行資金的需求預期,如果可能最好用保守的方式預估,低報酬,低勝率,低期望值,高安全資金(比如只取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做為最大持有部位資金),才能真的合理且較安心地進入這行,其三雖然未必要以程式交易做為機械交易的根本,但是當沖交易者最好還是能學會專業交易軟體如MC,TS等所需要Script語言,因為能以自行設計的程式功能輔助看盤,對於當沖者而言是能省下許多功夫與注意力,何況現在資訊跑動太快,單靠双眼盯盤既疲勞又不科學,最後是交易日誌的功能除了做為盤後檢討與盤前計畫外,事實上也能在盤中寫下決策當時的心理變動,客觀條件,貨主觀感學意識等狀況甚至於做為下單Check list,畢竟事後檢討很難回顧下單當下的內外情況,若能於下單當時便將這些寫下自然最能回歸實情.


  這類書籍實在不少,未來也不可能再一一重述,但我相信新的書恐怕也是異曲同工,或差異不大,因此那怕是上再多的交誼課程,或是看再多談交易的書,實際上能來改變的邊際效用只會越來越低,還不如好好的把書中或課中的內容換成實際行動,真的去執行還更有效些.以上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三段flute about schindler's list

 三段長笛演奏 Schindler's List 電子配樂 室內樂 無伴奏 三種風格 此曲並原不適合長笛演奏 這幾段算是異數的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